據道經記載,道教的起源可追溯至無上虛皇,由元始天尊傳授。在天界,元始天尊演化出三清眾天,傳播“道”的教義,從而誕生了眾仙;而在人間,伏羲受得八卦,黃帝獲得符書,高辛氏得到天經,夏禹則得到了洛書,這些事件標志著“道”的初步形成。伏羲所創制的八卦圖,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髓,后來被道教所采納,并在其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八卦與太極共同構成了道教的象征。早期道教信仰中,有五方上帝之說,其中伏羲被尊崇為青帝,掌管東方。
伏羲的出身頗具傳奇色彩,據傳在遠古時期,隴東天水地區的華胥氏是一位性格開朗、容貌秀麗的年輕女子。某日,華胥氏前往一處風景如畫、名為雷澤的沼澤地游玩。她在那里玩得不亦樂乎,突然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腳印。出于好奇,她踏進了這個腳印,頓時感到一種奇異的體驗。回到家中不久,華胥氏發現自己懷孕了,隨后誕下了一個外表奇特的男孩,他就是伏羲。相傳伏羲天生具有龍的特征:人首龍身,一出生便能奔跑,隨著風速成長,轉瞬之間便長成了一個巨人。伏羲自小便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和卓絕的才華,他以風為姓,彰顯其獨特之處。
在那個充滿夢想與熱情的時代,部落首領燧人氏發現了才華橫溢的伏羲,并很快將領導權轉交給他。伏羲天性喜歡觀察和創新,他不斷地觀察和研究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從中汲取靈感,并致力于發明創造。當時的人們使用最原始的工具,如石塊和木棒,來捕捉魚類和飛禽走獸。伏羲受到蜘蛛結網捕蟲的啟發,搓制出繩索并編織成魚網,從而開創了使用漁網捕魚蝦的新方法。這使得水中的魚蝦成為人們新的食物來源,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飲食。
燧人氏通過鉆木取火,使人們開始掌握火的使用。伏羲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技術,并創造了烤、炙、蒸、煮等烹飪食物的方法,徹底改變了人們生食肉類、直接飲用鮮血的飲食習慣。這種飲食方式的轉變,使得人們的體質更加健康,減少了疾病的發生,從而提高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由于對火的熟練運用,人類開始用火狩獵、取暖,并且獲取的動物性食物也越來越多。在人類尚且弱小、自然環境極為惡劣的背景下,這些發明極大地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伏羲還引導人們圍繞篝火跳舞,以驅寒取暖并強身健體。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意外地發現,這種運動有助于緩解某些病痛。這便是傳統體育活動和導引術的起源。
伏羲所創制的八卦,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由簡單符號構成的圖形,蘊含了古人對宇宙的深刻理解,其內涵博大精深。據傳說,伏羲通過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紋理,并結合自身及周圍事物的規律,繪制出了八卦。
在教導洛陽東北孟津老城的居民耕作之后,伏羲前往其他地方繼續傳播耕作知識。在他離開后不久,洛陽附近的圖河中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妖怪,頭部似龍,身體似馬,渾身鬃毛卷成無數漩渦,人們根據其形態稱其為龍馬。據說,龍馬是由水中蛟龍變化而來,異常兇猛。它所到之處,地面會突然涌出水流,轉眼間方圓七里內形成了雷河、孟河、位河、陳河、西里河、東里河、鄭河等八條河流,洪水泛濫,摧毀了無數農田,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還有許多人被龍馬吞噬。
在龍馬肆虐下,人們痛苦不堪。這時,伏羲身披胡葉,乘龍而來。目睹龍馬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伏羲怒不可遏。他趕到圖河邊,不顧個人安危,赤手空拳跳入河中,準備與龍馬搏斗。令人驚奇的是,兇猛的龍馬見到伏羲后卻變得異常溫順,依偎在他的腋下。伏羲成功收服龍馬后,在一處高地上圍起籬笆,將龍馬圈養起來。
伏羲注意到龍馬身上鬃毛的漩渦形狀頗為奇特,推測其中必有深意。于是,他搭建了一個高臺,將龍馬牽至臺上仔細觀察。經過六十四天的不懈研究,伏羲終于根據龍馬身上的漩渦形狀,推演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種卦象,即后世所稱的“伏羲八卦”。后來,周文王對八卦的順序進行了調整,因此伏羲八卦亦被稱為“先天八卦”,而周文王的八卦則被稱為“后天八卦”。
八卦相互組合,可形成六十四卦,這象征著伏羲花費了六十四天深入研究八卦。龍馬歸順之后,深感懊悔,決心以功贖罪,利用其精通水性的能力,為人民疏浚河道,消除了威脅人類的狼蟲虎豹。為了紀念伏羲的恩德以及龍馬的贖罪行為,后人在伏羲當年降伏龍馬的圖河故道上,建立了一座負圖寺。寺前豎立著兩座高大的石碑,一座刻著“圖河故道”,另一座刻著“龍馬負圖”。伏羲當年拴龍馬的地方被命名為馬莊,研究八卦的高臺則稱為八卦臺,而先后圈養龍馬的兩個地方分別叫做前圈和后圈。
伏羲在創造八卦之后,教導人們如何運用八卦來洞察自然現象的本質及其相互關系,推算萬物的變遷,預測事件的進展。八卦雖然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奧的智慧,現代人仍然能從古老的八卦中汲取智慧。八卦體現了樸素的哲學思想,孕育了哲學的萌芽,后來的《周易》正是以八卦為基礎發展而來,而八卦也是中醫哲學理論的根基。
八卦不僅用于闡釋天文現象,預測天氣變化,占卜人間事務,推算歷法,進行數學運算,還被應用于中醫治療。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從八卦的原理中得到啟發,發明了二進制,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微積分。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核心——二進制計算,正是建立在這一原理之上。
伏羲自稱為龍的導師,將龍奉為華夏民族的象征,因此中華民族亦自稱為龍的傳人。伏羲在中國歷史上被尊崇為人類的始祖。歷代王朝都極為重視對伏羲的祭祀活動,漢代將伏羲尊為春神,并在春季舉行祭祀儀式。到了唐玄宗時期,朝廷規定每年春季和秋季都要祭祀三皇。元、明等朝代繼續沿襲了這一傳統。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在農歷五月十三日前往天水伏羲廟,紀念這位偉大的先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