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韻傳情,文化惠民。5月9日,在范縣顏村鋪鄉趙樓村和城關鎮張扶村,鑼鳴鏜鏜、琴音錚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縣四平調和羅卷戲傳統劇目《三子爭父》《洪洞縣》分別上演,現場掌聲、喝彩聲不斷,十里八村的村民可連續兩天盡情享受著戲曲文化盛宴。
5月9日,國家級非遺四平調傳統劇目《三子爭父》在范縣顏村鋪鄉趙樓村上演。
據悉,這是自進入三月份以來,范縣啟動的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送戲下鄉”活動常態化演出。為搭建傳統戲曲展示平臺,增強村級發展動能,滿足農村群眾文化生活,2025年范縣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計劃組織四平調劇團和羅卷戲劇團深入全縣14個鄉(鎮、辦)開展300場演出,目前已在40余個村進行了150余場。
自2010年以來,此類“送戲下鄉”活動在范縣已連續堅持了15年,每年在全縣轄區內不同村鎮演出100至300場不等。
5月9日,國家級非遺四平調傳統劇目《三子爭父》在范縣顏村鋪鄉趙樓村上演。
“這幾天地里農活不忙,天也不熱,來聽聽戲不但心情好,還讓我們農村老頭、老太太的文化生活更豐富了,希望這樣的活動多開展、多唱幾場。”在顏村鋪鄉趙樓村聽戲的村民李大爺高興地說。
據介紹,范縣位于豫魯交界處,有著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當地流傳有四平調、羅卷戲、棗梆戲、大平調等眾多地方劇種,其中四平調和羅卷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5月9日,國家級非遺羅卷戲傳統劇目《洪洞縣》在范縣城關鎮張扶村上演。
四平調是由蘇、魯、豫、皖交界一帶的蘇北花鼓中的平調演變而成,故稱四平調,兼有四省之意。其唱腔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具南方的委婉,優美平和、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經典劇目有《裴秀英告狀》、《陳三兩爬堂》、《小包公》等。范縣當地編排的現代劇目《黃河人家》《石磨的婚事》先后獲得‘河南文華大獎’、河南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榮譽。
“羅卷戲又叫‘大笛子戲’,歷史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元,由‘羅戲’和‘卷戲’兩個古老劇種融合而成,表演動作以民間武術大洪拳、小洪拳和梅花拳等非遺文化為基架,其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羅卷戲有30余個唱腔曲牌,八大聲腔體系,300余部劇目,主要劇目有《木作成投親》《火燒趙家樓》《三省莊》等?!狈犊h羅卷戲劇團團長劉敬仁介紹說。
5月9日,國家級非遺羅卷戲傳統劇目《洪洞縣》在范縣城關鎮張扶村上演。
不僅“送戲下鄉”,范縣在三月底至四月初,還舉辦了為期十天的‘曲藝新韻 梨園美范’2025年曲藝(戲曲)表演周文化活動。全縣18個鄉村文化合作社和2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劇團,聚焦黃河流域特色非遺戲曲傳承和特色曲藝展示,豫劇、四平調、羅卷戲、河南墜子等多場非遺戲曲輪番上演。通過“傳統經典+創新劇目”雙輪驅動模式,傾力打造精品演出,以唱腔、服飾、舞美等藝術形式,生動詮釋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展現范縣“戲曲之鄉”的獨特魅力。
“五一”前后,在范縣市民公園“迎五一”購物節活動現場、范縣毛樓生態旅游區文化廣場,系列非遺戲曲的展演更是打造了文旅商融合發展的新場景。
5月2日,國家級非遺羅卷戲傳統劇目《三省莊》在范縣毛樓生態旅游區上演。
5月2日,國家級非遺羅卷戲傳統劇目《三省莊》在范縣毛樓生態旅游區上演。
范縣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藝術與非遺股負責人張士豪介紹,系列活動的開展,是范縣深化文旅融合、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舉措。通過挖掘本土非遺資源、激活優秀民間劇團和基層文化合作社活力,既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為傳統戲曲注入時代內涵。
“下一步,范縣將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加大文化投入、深化文旅融合、推動豫魯戲曲文化交流等,不斷探索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路徑,全力打造‘梨園美范’文化品牌,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合作社(劇團)搭臺、文化惠民’的新局面,以文化軟實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張士豪說。(圖/王坤鵬 王永)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