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大鵬大隊、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東漁社區工作站與深圳大學正式發布環龍歧灣紅樹林與燕鷗科考和保護項目,并宣布將設立環龍歧灣紅樹林和燕鷗自然保護小區、成立大鵬新區環龍歧灣紅樹林和候鳥保護志愿服務隊。在生態保護過程中,還有意外收獲——發現了誤以為被填埋多年的大鵬傳統景觀“仙人石”。
仙人石歷史圖片。 大鵬所城博物館供圖
康熙年間縣志已有記載
2023年5月,深圳大學大灣區紅樹林濕地研發中心開始針對大鵬新區新大片區的紅樹林開展生態調研作業。在兩年的調研過程中,調查人員先后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
在原東山水產養殖基地大壩內側,調查人員發現了一片面積約300平方米、數量約400株的欖李。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研究員周海超告訴記者,欖李是一種生長于高潮位帶的真紅樹植物,這是深圳首次發現這一物種,對于深圳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打造濱海濕地“生態名片”具有重要意義。
原東山水產養殖基地大壩內側的欖李種群。 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攝
調查中還發現,在原東山水產養殖基地大壩內外兩側大潮無法淹沒的離岸礁石上,存在多處以黑枕燕鷗為主的繁殖巢,系深圳首次記錄到海鳥繁殖地。目前,調查人員已經在該區域記錄到黑枕燕鷗、白額燕鷗、粉紅燕鷗、褐翅燕鷗、大鳳頭燕鷗、灰翅浮鷗、白翅浮鷗、鷗嘴噪鷗等1科3屬鷗類。
調查人員經過查詢史料,意外發現燕鷗繁殖地位于大鵬傳統景觀“仙人石”附近。據介紹,仙人石原為龍歧灣新大沙灘的一塊高大礁石,在康熙年間的《新安縣志》便有記載,是深圳近岸珍稀的礁石景觀,但此前相關部門認為仙人石已在填海過程中被填埋。
令人驚喜的是,調查人員發現,在2000年東山水產養殖基地圍海造塘過程中,仙人石雖然被圍進海塘,但并未被徹底填埋。之后又經歷了2021年的深惠城際(大鵬支線)施工整地過程,該礁石依然未被完全填埋,但已被堆土遮蔽原有風貌。
目前仙人石已被堆土遮蔽原有風貌。符益健 攝
部門、社區、大學聯動保護
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大鵬大隊副大隊長羅樹行告訴記者,該大隊和東漁社區以及深圳大學決定攜手申報環龍歧灣紅樹林和燕鷗自然保護小區,組建大鵬新區環龍歧灣紅樹林和候鳥保護志愿服務隊,對以仙人石為核心的欖李種群和海鳥繁殖地進行保護。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大鵬新區“執法部門+社區+科研機構”三位一體的保護聯動機制正式建立,深圳唯一的海鳥繁殖地和欖李保護工作走上正軌。東漁社區黨委書記鐘義強介紹,志愿服務隊人員以該社區居民為主,為家門口的這些海鳥提供安全繁殖地。
“5月10日是2025年世界候鳥日,今年的主題是‘共享空間——創建鳥類友好型城市和社區’。我們將通過執法部門+社區+科研機構三位一體的保護聯動機制,定期開展執法、巡邏、宣教活動,使紅樹林生態系統和燕鷗棲息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為大鵬新區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貢獻。”羅樹行說。
礁石上的黑枕燕鷗。 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攝
采寫|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編輯|林煜麗
審讀|黃明鋼
二審|陸楚一
三審|蔡志軍
為回饋廣大粉絲對深圳晚報的關注
深圳晚報將隨機抽取幸運粉絲
每人送出
深圳晚報5月7日報紙一份
(內含深圳口述史陳楚生專訪報道)
并開啟加印需求征集接龍
1、進入深圳晚報微信公眾號
2、點擊“發消息”進入對話框
3、在對話框中輸入關鍵詞 “陳楚生”,獲取鏈接參與抽獎以及加印接龍群
開獎時間:5月14日12:00
注意事項:
1、報紙屆時將以到付的方式寄出,請注意查收;
2、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深圳晚報所有。
— 深小晚特選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