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們在初入職場時就要擁有對行業的洞察力、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夠在就業市場上擁有主動權與選擇權。這也就催生了高校的教育架構產生了很大的變動,“閉門造車”顯然已經被時代所拋棄,與高校、政、企共三方資源的深度協同成為了家長對大學辦學能力考量的全新維度。
其中,與官方的合作就格外重要,因為從政策導向看,政府通過頂層設計來建立就業服務保障的整體體系,因此能夠得到官方認可的高校不僅能得到最新的行業動態,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在政府實習實踐的機會。
作為魚米之鄉的湖南,依托于深厚的人文積淀,經濟發展非常活躍,擁有著廣闊的就業市場,孕育了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985在內的優質高校。而在眾多高校中,湖南科技大學作為以“科技”為專長的高校,對于該省份在人工智能、未來技術等領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人才培育與科研攻關的作用,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4月9日,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司長馮文利率調研組來到了湖南科大,調研海洋科技領域重大科研裝置建設及創新平臺發展情況,并有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張永濤、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宋琤、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周艷希、中國大洋事物管理局海底處處長羅祎等參加。
無獨有偶,4月9日,湘潭市應急管理局局長席曉剛一行來校,就湖南省應急管理學院籌建工作進行交流。在此之前的3月28日,望城區發布“創新創業在望城”三年行動計劃,發布會上,湖南科大與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政府、望城經開區簽署“校地園”創新創業合作框架協議,構建“政府+高校+園區”三位一體協同機制。
從短短半月收到的來自官方的合作邀請也能看出,湖南科大的重點建設領域,例如海洋科技、應急安全管理領域等,與省市政府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這也是該校能夠得到官方的高度重視、加強合作的主要原因。在與地方發展高度同頻的情況下,無論是學校得到的發展資源,還是學生擁有的就業機會,都會大幅增加。
當然除此之外,也能夠證明湖南科大的人才培養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認可,與望城區進行簽約的主要項目為創新創業共同體,校地園三方共建“雙創人才聯合培養中心”,設立“望城創投”百億專項孵化基金,共建雙創導師共享庫,實現雙創導師互聘。
企業端通過這些舉措使得湖南科技大學的專業課程與行業技術迭代保持同步,可以有效縮短畢業生崗位適應周期。而且雙導師共享庫也意味著將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庫,學生在參與智能制造、數字商貿等前沿領域實訓時,既能掌握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又可積累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經驗,就業競爭力不斷上升,給學生未來在城湘商總部、德賽電池等龍頭企業就業提供了非常多的助力與機會。
高校間的相互合作的意義與企業和政府另有不同,但同樣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跨校輔修、聯合學位等制度突破學科壁壘,能夠讓學生體驗到不同高校的優勢。
湖南科大在高校聯合方面同樣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助力學生構建復合知識結構?,高校間的相互合作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企業實踐資源,讓學生擁有更加廣泛的實習實踐以及就業機會。
4月2日下午,該校與湘江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戰略合作簽約儀式舉行。三方共建“智能地電數據研究中心”,聚焦智能計算、智慧能源與地下空間開發領域協同創新,這三個領域都是面向于國家發展的重點領域,與湖南科大深耕“科技”與“發展”領域的規劃完全一致。
除此之外,共同創新過程中,資源、導師的共享,學生實際操作的培育也為該校科研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助力。而政府、企業、研究院與高校帶給湖南科大的資源并不是單行的,而是疊加的效用,在肯定了湖南科大整體實力的同時,也助力其在科研、就業、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產生突破。
在這樣多方合作的基礎之上,湖南科技大學獲得的教育資源就實現了顯著的上升,而這僅僅也只是該校在短短半月之內收到的橄欖枝,在經年累月的發展下,定然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合作契機。這對于湖南科大學生的各方面成長來說都是非常大的助力,如果家長和考生對于學校的綜合實力與發展資源比較看重的話,這所高校會是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對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