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多公里,警車儀表盤上不斷跳動的數字,記錄著新塘法庭干警奔波的足跡。“這會兒在下鄉的路上”成為他們的口頭禪,而這份堅持換來的,是轄區矛盾糾紛的實質性化解。
為共建法治鄉村,新塘法庭與轄區兩鄉鎮 26 名綜治專干建立矛盾調處聯動機制,將司法專業力量與基層治理經驗深度融合,推動矛盾化解從“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變。
鄉情“導航儀”——法槌聲叩開千千結
“沒想到法官把法庭搬到村里來了!”張某與李某結婚20余年,家庭條件日益改善,卻因瑣事鬧上法庭。
法官將巡回法庭開到村委會,在綜治專干的協助下,迅速摸清矛盾根源。這些熟悉村情民意的“本地通”,如同糾紛調解的“導航儀”,全程參與訴訟各環節,讓“法律剛性”與“鄉土人情”相得益彰,筑牢和諧鄉村根基。
民心“指南針”——板凳上理清萬萬情
一起兄弟土地糾紛中,哥哥廖某起初對法官充滿抵觸。一方面,綜治專干以拉家常破冰,從莊稼收成聊到親情紐帶;另一方面,法官則釋法析理、以案說法。最終,雙方在院壩板凳上握手言和。
這種“法官講法理+專干說情理”的模式,有效解開群眾心結。新塘法庭庭長黃小龍表示:“綜治專干是貼近群眾的‘民心指南針’,他們的參與讓司法服務更‘接地氣’,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
山間“活地圖”——阡陌中丈量寸寸心
新塘鄉與紅土鄉面積達408平方公里,村居道路錯綜復雜。法庭干警常笑稱:“沒有綜治專干帶路,我們連現場都找不到。”
在一起相鄰權糾紛中,綜治專干帶領法官攀爬陡峭山路,實地進行勘驗,只為 案件裁判提供有力證 據 。這些“活地圖” 在司法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節省司法資源,更讓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家門口”。
村情“定位器”——屋檐下融盡寸寸冰
陳大爺贍養糾紛案的成功化解,是聯動機制的生動注腳。兩個女兒因拒付老人贍養費,起訴至法庭。
開庭前,法官委托綜治專干展開相關調查。通過走訪,綜治專干發現兩個女兒并非不愿意盡贍養義務,而是因父親生病住院的治療方案產生分歧,才導致贍養費支付問題僵持不下。為此,法官迅速“上門服務”,從法律、親情雙角度切入,化解雙方心結。最終,經法官耐心引導后,一家人重歸于好,陳大爺也主動撤訴。
在類似農村家事糾紛中,綜治專干庭前深入村組摸排矛盾根源,通過"拉家常""算親情賬"等方式疏導對立情緒,助力法官精準定位爭議焦點,使調解工作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這種"專業審判+本土調解"的協同模式,既修復了家庭關系,更培育了孝親敬老的鄉村風尚。
自“法庭+綜治專干”矛盾糾紛調處機制運行以來,轄區訴訟案件同比下降15%。下一步,新塘法庭將推行建立"法庭干警包片指導+綜治專干駐點調解"模式,打造"源頭預防、前端化解、訴訟斷后"的全鏈條矛盾治理體系,為鄉村治理效能持續提升注入新動力。
來源丨新塘法庭
作者丨周 茂 譚 琨 喻靖堯
編輯丨喻靖堯
審核丨黃新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