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諸多名帖,不符合現代人的學習要求,首先,當代學者的基礎弱,所選范本一定簡明、直觀,不可故弄玄虛,譬如“二王”和唐人作品,用血肉裹藏筆法,字字精深,變化復雜,難以盡數參透。
其次,初學者臨帖,最好選擇真跡,易于剖析,技法也純正,魏晉和唐宋,距今久遠,妥善保存的真跡,寥寥無幾,特別是魏晉,沒有高桌,“尚韻”風靡,大多乘興創作。
作品的篇幅簡短,拓本模糊不清,無法掌握系統、精確的筆法,除了上述2點,當代人崇尚個性,不喜千篇一律,臨帖時,還要具備優美感、獨創性和妙趣,從而防止僵化、枯燥等問題。
當然這些條件,并非無法實現,比如“元書盟主”趙孟頫,在愛妻離世后,為其祈福,撰寫一部巨幅小楷,滿足上述要求,此帖就是《金剛經》。
眾所周知,趙孟頫出身貴族,自幼臨摹名帖,深諳古法,繼承“二王”俊逸之風,其字綽約典雅、生動嫻靜,符合大眾審美,做到“雅俗共賞”。
并且最重要的一點,他簡化“二王”筆法,筆路清晰,勢態干練,字字率意明快,易于臨學,正因如此,近幾年,他的傳帖十分暢銷,這幅《金剛經》更是盛行,全卷采用小楷,足有5600多字,單字約為1.5厘米。
大德2年抄寫,彼時趙孟頫的筆法,早已成熟且老道,此帖為亡妻而書,更是費勁心血,筆筆虔誠,使用“以行入楷”的筆法,打破傳統的森嚴之風,比如“布”字,尖峰入紙,而后中鋒頓折。
筆畫的銜接處,再次換為側鋒,這種靈活、順勢的變化,令上方簡單的一撇,濃淡、輕重對比鮮明,呈現起伏不平的動勢,輕盈之處,具有飄逸、虛和的清逸之風,似入超脫世俗的神仙境界。
而凝重筆畫,則保證筋骨和氣力,深化質感,增強肌理,保證字跡扎實,沒有浮華、油膩之病,耐得住品析,至于結體和章法,看似嬌小、緊促,實則“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構勢極其有序、自然。
《金剛經》是其僅存的巨幅真跡,價值昂貴,臺北故宮一直秘藏,此前禁止公開,評為“鎮館之寶”,近期展出,引起一陣“臨學熱潮”,從中初步感受古法,以及藝術風韻,夯實基礎,構建思維,后續提升順利。
而今,我們對趙孟頫《金剛經》,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