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石博物館位于慶云寺內,這座始建于明代的二進制院落式寺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自2023年5月開館以來,博物館在420平方米的空間里構建起跨越千年的文化矩陣,用金石拓印的溫度、文人書齋的雅趣、紅色基因的傳承,書寫著新時代博物館的文化擔當。
館內的常設固定主題展覽《紅色經典·金石永固》是博物館的一大亮點。展覽中,1:1復刻的開國大印印章以及40余組文獻資料,生動串聯起新中國開篇的金石記憶。“開國大印”(復制件)作為鎮館之寶,原件是國家一級文物,現存放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從開國大印的篆刻故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篆刻,從琉璃廠老字號的紅色情緣到現代金石藝術的傳承創新,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深厚的時代內涵。
博物館的展覽創新力同樣出色。2024年9月,“水凈石堅——京華金石七人展”展出50余件金石拓本、珍貴古籍、穎拓、博古畫作品等,致敬百年冰社的金石精神,讓觀眾在金石墨香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2025年春節期間,“菲常水墨——陳菲菲書畫作品展”以山水題材的創新表達,展現傳統水墨的時代活力,吸引眾多文化界人士參與。2025年1月,《文道恒輝——書齋文玩清供展》在臨展廳里展示了50余件來自民間藏家的信札、筆掭、朱砂墨等珍貴展品,重現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讓觀眾在案頭清供中觸摸千年文脈。
作為中軸線上的文化樞紐,北京金石博物館構建起“博物館+文化生態圈”的運營模式,與景山公園、北海公園等景點形成聯動,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金石文化體驗。博物館還與北京城市學院合作共建校外人才培養基地,連續兩年舉辦學生書法精品展,促進高校學術資源與博物館實踐平臺的深度融合。此外,博物館與北京市西城區城市更新企業聯合會合作推出“胡同風物節”,將非遺手作、文化市集等活動引入古寺,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2024年端午節,“端午非遺游園會”通過書法、篆刻等互動項目,吸引百余名游客參與,感受傳統文化的溫度。
在文物活化方面,北京金石博物館攜手新維暢想,利用“三維激光掃描”和“微痕提取”技術對金剛經石碑文物進行復原及復刻。通過高科技手段,精確捕捉金剛經石碑的三維數據,實現高精度的數字復刻,為石碑的保存、修復、研究及展示提供重要支持。同時,博物館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拓印”技術,在復刻的金剛經石碑上進行拓印制作,讓更多人能夠領略到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
在黨建引領方面,北京金石博物館在天恒集團黨委的指導下,結合館內的固定主題展《紅色經典 金石永固》,精心編寫了沉浸式紅色教育體驗劇本《金石之聲》,并于9月11日首次對外公演。劇本以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為背景,講述了負責鐫刻開國大印的專家學者與敵人展開英勇斗爭的故事,展現了人民群眾護衛新中國的赤誠之心。通過任務闖關、打卡拍照等互動環節,引導參與者體驗拓印、漆扇、書法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北京金石博物館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以“小而美”的姿態,深刻詮釋著文化傳承的另一種可能。在景山北海之間納千年文脈,用百件藏品講好中國故事,在中軸線上構筑起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對話空間。當我們走出博物館,回望慶云寺的飛檐斗拱,看到的不僅是文物活化的新生,更是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