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規避白蟻的危害、年輪與氣候變化有什么關系、動物斑紋中藏著什么奧秘……5月11日,300多位中小學生帶著各自創意相聚復旦大學附屬復興中學,圍繞“自然的真相——大小、尺寸和規模……”這一主題,參與第十四屆環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學知識挑戰活動上海賽區(展覽及表演類別)終評活動。
周末的復興中學教學樓廣場上,展覽組決賽如火如荼地火熱進行。選手們就展覽作品內容和創作心得侃侃而談,蜂窩紙板、丙烯顏料、輕粘土、報紙等材料經過巧思組合成了精美展品。而表演評審教室里,學生則借助自制道具,以生動的情景劇形式演繹自然故事,揭秘自然真相。來自科技、文博、教育等社會各個領域的20余位評委齊聚一堂,通過參閱材料、觀看作品、互動答辯等,對參賽作品逐一打分。
在全市120多組參與市賽終評的隊伍中,虹口區有30多支隊伍獲得本次終評參賽資格,數量領跑全市。上海市民辦新北郊初級中學的陸仁立同學和上海市民辦新復興初級中學的陳元澤同學以《淤泥重生:從清淤底泥到生態陶粒的奇妙之旅》為主題,針對上海年均產生約30萬噸河道淤泥問題,創新提出將淤泥仿火山巖結構燒制成多孔生態陶粒,從而實現變廢為寶。他們在設計的展板上,通過魔方互動與拼圖游戲,生動展現了制陶歷史、陶粒結構及環保價值的關系。
在項目座談會上,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表示,環球自然日活動已開展十四屆,這個具有持續生命力的自然科學項目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通過對自然的研究,學生可以借助小規模策展展現豐富的學習成果。
虹口區教育工作黨委書記、教育局局長孫磊表示,虹口區連續多年創新推出具有區域特色的低碳系列活動,其中,“環球自然日”就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特色載體之一。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不僅開拓了科學視野,提升了生態意識,也培育了高階思維。后續,虹口區青少中心將繼續以“彩虹計劃?科學素養工程”為抓手,指導、扶持更多學校打造科技特色,形成學校科學教育的“一校多品”和特色項目的從“有”到“優”,“面向人人”提升區域青少年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