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滅亡后,宗室及遺臣在南方建立的多個政權的統稱。
關于南明政權的數量,歷史學界存在一定爭議,主要因對“政權”的定義不同(如是否包括短暫存在或未廣泛承認的政權)。
1、弘光政權(1644年—1645年)
建立者:福王朱由崧(明神宗之孫)。
都城:南京(應天府)。
南明第一個政權,控制江南地區,但因內部黨爭和腐敗迅速崩潰。1645年清軍攻陷南京,朱由崧被俘殺。
2、隆武政權(1645年—1646年)
建立者:唐王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
都城:福州(稱天興府)。
聯合鄭芝龍等勢力抗清,但鄭氏私心導致防御薄弱。1646年清軍入閩,朱聿鍵被俘絕食而亡。
3、魯王監國政權(1645年—1653年)
建立者:魯王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
控制區:浙江、福建沿海。
未正式稱帝,以“監國”名義抗清,與隆武政權內斗消耗實力。后退守舟山群島,最終依附鄭成功,1662年取消監國稱號。
4、紹武政權(1646年,僅存40天)
建立者:唐王朱聿鐭(朱聿鍵之弟)。
都城:廣州。
在隆武政權滅亡后倉促稱帝,與永歷政權內斗。清軍趁機南下,廣州城破,朱聿鐭自縊。
5、永歷政權(1646年—1662年)
建立者:桂王朱由榔(明神宗之孫)。
控制區:西南地區(廣西、云南、貴州等)。
南明最長久的政權,聯合大西軍余部(李定國、孫可望)和鄭成功抗清。
1662年,朱由榔在緬甸被俘,后被吳三桂絞殺于昆明,標志南明終結。
其他短暫政權或勢力
淮王監國(1645年):淮王朱常清在浙江短暫監國,迅速失敗。
益王政權(1645年):益王朱慈炲在江西建昌起兵,月余即潰。
鄭氏臺灣(1662年—1683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沿用永歷年號,但一般視為獨立割據政權,不計入南明。
爭議點
1、魯王監國是否算正式政權:因未稱帝且與隆武內斗,部分學者將其視為地方勢力。
2、紹武政權的合法性:與永歷同時并存,引發正統之爭,削弱抗清力量。
3、鄭氏臺灣的地位:雖延續明朝旗號,但已脫離大陸,通常被劃歸明鄭時期。
總結
主流觀點認為南明有5個主要政權:弘光、隆武、魯王監國、紹武、永歷。
若僅統計稱帝政權,則為弘光、隆武、紹武、永歷(共4個)。南明的頻繁內斗和資源分散,加速了其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