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去野釣的釣友就會發現,在水草茂密、淤泥深厚的水域中生存的野生魚往往體色偏深。比如在2024年4月,廣州釣友向先生在郊區一處池塘釣魚的時候,竟釣上來一種烏黑發亮的鯽魚,這些鯽魚的外觀雖然令人驚奇,但也讓向先生有些不敢吃。
據向先生說,這個池塘里的水草很茂盛,里面棲息了很多鯽魚。當天他像往常一樣在池塘邊下竿,最開始并沒有發現什么異常。可當他把第一條魚提出水面時,他愣住了。這條魚全身墨黑,和普通鯽魚的體色完全不同。更讓他驚訝的是隨后接連釣起的三條鯽魚竟全都呈現出同樣的墨黑色。
由于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奇特的鯽魚,向先生心生疑慮,他感覺這顏色太反常了,看起來像是受到了污染,或者是某種變異。出于謹慎,他給這些魚拍了幾張照片發到了網上,想問問網友們是否知道這是什么情況。
鯽魚是我國最常見的淡水魚,可以說全國各地哪里都能看到它,釣友們對它長什么樣子實在是太熟悉了,可向先生釣到的這幾條黑鯽魚卻顛覆了大家的認知。因此,這些黑鯽魚的照片剛發出去沒多久就火了起來,引來很多網友的討論。
有的網友說這些鯽魚顏色這么黑很可能是被水里面的化學污染物導致的,有些化學污染物可能會讓魚的體色突變,還會讓它們變得有毒。還有的網友說這些鯽魚是不是長期生存在光線昏暗的地方?就像深山里的魚往往顏色更深,這應該是一種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是可以放心吃的。
其實,普通鯽魚的體色在光線昏暗的地方最多就是變成深灰色而已,再黑也不會像墨一樣黑,向先生釣到的應該是一種名叫烏龍鯽的魚類。它們原產于東南亞地區,這幾年來,由于人為放生、養殖逃逸,它們逐漸出現在了我國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的江河湖泊中。
與普通鯽魚相比,烏龍鯽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它接近全黑的體色,它體內的黑色素非常多,導致它的外觀與普通鯽魚存在明顯的差異。烏龍鯽與本土鯽魚雜交之后,產生的后代往往也會呈現出深黑色或黑灰色,形成了所謂的雜交黑鯽魚。
向先生釣到的應該就是這種鯽魚。目前,在珠江流域、閩江流域及長江下游部分流域中,這類雜交鯽魚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那里有部分釣友反映說現在釣到的鯽魚中,體型發黑的比例出現明顯的增加,面對這種陌生的黑鯽魚,不少釣友很疑惑它到底能不能吃?
釣友們都知道鯽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但在看到這種從未見過的黑鯽魚時,難免會擔心它的安全性。其實,黑鯽魚發黑只是由于體內的黑色素比較多而已,屬于正常生理現象,而不是有毒,因此可以放心食用。
有研究表明,某些黑色素含量比較高的魚類往往富含抗氧化物質和微量元素。因此,烏龍鯽的營養價值可能比普通鯽魚更高,它在國內部分地區甚至被視為滋補食材,經常被用來燉湯或清蒸。如果釣友在心理上實在是害怕吃這種全身發黑的魚,那就選擇放生吧。
這些黑鯽魚的出現絕非偶然現象,而是這幾年來引入外來物種所必然導致的結果。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和養殖業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外來魚類被引入到我國,這些黑鯽魚正是外來鯽魚與本土鯽魚自然雜交的產物,是在提醒我們要關注外來物種對本土生態的潛在影響。
總之,我們要保持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外來物種可能帶來的生態風險。要去加強對養殖場的管控,建立外來物種監測網絡,同時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違規放生行為的處罰力度。最后要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只有通過多方協作、科學管理,我們才能在維護生態安全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不是讓外來物種給我國的生態帶來滅頂之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