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科學精神鑄就青春底色 用報國之志書寫時代華章——瑞泉中學黨辦主任許軍鵬在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第十四周升旗儀式上的演講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此刻,我們站在新時代的坐標點上。作為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一代,你們是科學的探索者,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今天,我將以“以科學精神鑄就青春底色 用報國之志書寫時代華章”為主題,從三個維度與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一、科學精神是照亮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火炬。
人類從茹毛飲血的荒蠻時代發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科學精神的引領作用。原始人從樹上走下來,憑借著對生存的渴望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開始了對科學精神的詮釋;千百年來,無數前輩在不同領域苦心鉆研,積極探索,實現了對科學精神的代代傳承;近代產業革命發生以來,無數科學家更是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探索,鑄就了科學家苦心孤詣、殫精竭慮的精神豐碑,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原動力。
同學們,不要覺得科學精神遙不可及,它不是實驗室里的專屬標簽,而是社會生活中的底層邏輯:既體現在錢學森歸國郵輪上整理空氣動力學手稿的專注,也蘊含于屠呦呦團隊用現代方法重新發掘青蒿素價值的智慧,當然也表現在你們對于所學知識的大膽質疑上。今天,科學精神的內涵正在不斷延伸:懷疑、否定、驗證、探索、研發……
我國自主研發的“九章”量子計算機,科研團隊從理論突破到原型機問世用了整整15年。這期間,他們經歷過上千次實驗失敗,卻始終保持著對未知領域的敬畏與好奇。這啟示我們:科學精神不僅需要有在無人區開路的勇氣,也需要面對數據偏差時,差之毫厘、必究其因的嚴謹,更需要將個人興趣升華為社會價值的情懷。
二、報效祖國,需要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洪流。
同學們,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你們正值壯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你們將是中流砥柱。你們青春年少,擁有熱情和激情,懷抱理想和希望,原意將一腔熱血奉獻給偉大祖國,國家也需要你們攻克“芯片卡脖子”“種子安全”“碳中和”等難題。你們今天的刻苦求學,科創比賽,都是在為未來積蓄力量。
每一名熱血青年,都需要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洪流。從“小我”到“大我”,以家國情懷錨定人生坐標。“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用生命守護機密文件,黃大年教授傾盡心力研發深地探測裝備——他們大力發揚奮斗精神,保持沖鋒在前姿態,建功高質量發展主戰場。我們也要將“小我”融入祖國蓬勃前進的滾滾洪流中,與國家的需要同頻共振,錘煉人格,磨練意志,以更加堅定的信仰,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用實際行動詮釋青春本色。
從知識學習到運用,讓科學服務社會需求。疫情期間,深圳中學生設計無接觸測溫裝置,浙江高中生發明智能分類垃圾桶——這些案例證明:課本知識與社會需求之間,只差一個運用的距離。本學期,高一年級將開設“勞動創新課程”,鼓勵你們用生物知識改良學校西墻下的綠化,用編程技術開發服老助殘軟件。
三、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同學們,當你們在生物課學習基因編輯技術時,可曾想過這項技術正在新疆棉田里對抗黃萎病?當你們用手機地圖導航時,是否知道北斗衛星系統已為全球137個國家提供應急搜救服務?當你們在實驗課上記錄數據時,是否意識到青藏高原的冰川監測站正在上傳氣候變化的證據?這些鮮活的案例告訴我們:真正的科技創新從來不是空中樓閣,它應該像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樣扎根泥土,像港珠澳大橋那樣聯通民生。
在半導體行業,90后工程師們正在攻關5納米光刻工藝;在貴州天眼基地,95后研究員每天處理著宇宙深處的脈沖信號。這些青春身影,正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報效祖國的錚錚誓言,把課堂所學的傅里葉變換用于地震預警算法開發,用生態學知識設計城市濕地公園,將對數學的熱愛轉化為密碼學領域的突破。
我們不是鳥,也可以騰空;不是魚,也可以入水;不是神仙,也可以和千里之外的人溝通應答……最璀璨的科技之光,永遠照耀在為人類福祉而奮斗的征途上。希望同學們以科學精神為羽翼,以家國情懷為羅盤,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科技傳奇!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