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四川省優質教育促進會(以下簡稱“優促會”)第九次學術年會暨第十次工作年會在成都市錦江區嘉祥外國語高級中學閉幕。
250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學校負責人、師生及家長代表參與題為《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何為》的系列活動。為期兩日的學術大會、思政大講堂暨文藝晚會、心理與家庭教育公益論壇、戲劇教育論壇及創新科技展等平行活動濃縮了這個學術性、地方性的非營利組織十年的成果與未來期待。
十年來,從當初學者的愿望萌芽,四川家喻戶曉的名校牽頭,再到眾多企業家貢獻愛心、“零薪資”付出、最終輻射與幫扶眾多區域與學子,不禁讓人感嘆星星之火如何燎原?時代變革背景下,居然再次劍指下一個十年教育何為——讓人好奇,自始至終,是什么力量在驅動這持久的教育行動?
初心:從“學者夢”到“教育行”
一個愿望:名校資源能否輻射山區
在會議現場,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專家紀大海回憶,十二年前,他帶著四川省教育學會、四川省教育人才教育工委的倡導,在攀枝花米易的一次會議上向300多位與會者提問:能否成立一個名校名師聯盟,輻射到教育不發達地區、民族地區與偏遠山區?
十周年現場為發起單位頒發答謝紀念牌
“當時,公辦、民辦、改制學校相對獨立發展,如何打通地域區隔和校際圍墻共同發力?”會上,時任成都七中校長劉國偉、成都石室中學校長田間等都非常激動,當即表示愿意帶頭,便著手行動。
紀大海與校長們達成一致:要把教育做好,不僅得有名校和名師,還得有家長和社會,不僅是幾所中學,還得有小學與大學——所以建議協會定名與教育愿景相關,為“四川省優質教育促進會”,乃為聯盟“立心”。此后,又提出兩個關鍵問題,立信:名頭從何來?立身:經費哪里找?
一粒火種:點燃理想正追尋
紀大海清晰記得,會上,四川知名民辦教育品牌嘉祥教育集團參會代表表示可以向其董事長請示。而企業家向克堅的點頭,成為優促會從“學者夢”到“教育行”的起始。
在十周年慶典上,向克堅發言表示,起初并沒有想到建立學術協會的流程如此繁多,但省市行政領導都很支持這項行動。沒名頭,他與團隊數次向主管部門申報;沒基礎,他求教母校重慶大學參與“大中聯動”;沒經費,便多年持續感召企業家參與。
不過,十年之后他也沒有預估到:發起的“川蜀模范學子”助力獎公益計劃表彰優秀學子,有企業家一次捐贈幾十萬;九期中學生導師制研學旅行公益教育項目,每年都有教育界、文化屆、金融界等知名專家學者、愛心企業家及社會賢達作為導師;而后清北、港大甚至海外多所高校都陸續參與到各類活動中。
小金學子為優促會伙伴獻上哈達
他更沒有預估到,嘉祥帶頭近8年來先后對小金、茂縣、馬邊等地進行幫扶,在小金中學舉辦嘉祥實驗班,幫扶輻射實現全縣本科升學人數從個位數躍升至168人的佳績。“有一次,一位嘉祥老師在小金打車,師傅知道是支教老師,堅決不收車費,讓老師感動萬分。沒有什么能比夢的實現更讓人堅信信念之力,也沒有什么比愛的雙向奔赴更讓人動容”。
優促會會長陳華忠感嘆:“你說,一個人能夠做成什么?從最初幾個人到上千企業和高校志愿者們參加,火焰真的就燃起來了,還是熊熊大火,一傳十,十傳百,想要教育越來越好,就要這共同的追尋。”
一種信念:助推“西部教育發展”
原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念魯在以“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何為”為主題的優促會第九次學術年會暨第十次工作年會上致辭。2017年,優促會與中國教育學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承接“鄉村教育家成長助推計劃”,對一批西部鄉村學校進行長達4年的幫扶,也讓中國教育學會看到優促會有意助推西部教育發展的決心。
秉持“教育育人 教育興川”的愿景,2016年,優促會再次承擔學術責任,承辦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十九次學術年;2019年承辦中國教育報校長大會。讓十年成為一場從理念到實踐的蛻變。各會員單位先后走進山鄉、邁向城市,帶著共享共育的理念深入四川甘孜、阿壩,云南騰沖,青海西寧、海晏,云南騰沖,甘肅蘭州等地送教、捐資、交流,也幫助部分地區構建起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新生態。
截至2025年4月,優促會累計捐資2000余萬元,惠及師生超10萬人次。十年間,優促會“跨區域交流”的愿望已然生長為了“跨時代變革”的擔當。
涌現:從“十年長跑”到“社會美好”
“大家都是沒有工資的,就連暑期導師帶領學生的職業體驗,都是一邊帶學生一邊線上辦公!”陳華忠表示,他作為見證者,看見因為有優促會秘書處的持續付出,十年來,是教育人用真誠喚醒企業家,后有企業家用行動喚醒著社會。
教育使人成長,公益使人年輕
優促會公益導師于永超分享
現場,企業家代表鄒琴發言中沒有強調她捐贈的款項,但卻表示多次帶著孩子、企業員工及子女一次次卷入到公益中的收獲。
律師于永超代表公益導師也帶來他的故事:“我還是清華附小的法治副校長時,偶然與優促會相遇,陪著一名學生從高中走向大學,他的愿望是上211大學,結果只考了個一本,最后也未曾去到喜歡的學校與合適的專業,我特別心疼。但他對我說,于老師沒關系,每一步都是我自己走過來的。我會非常好的利用時間多讀書與結交有意思的人,做有意義的事情。今年元旦,他給我寄了一箱釋迦果,說這是給人輔導打工賺的一筆小錢,果子好甜,我吃得很酸。這正是優促會長期倡導的“勇于擔當,懂得感恩”精神的體現。
他認為,教育使人成長,公益使人年輕,十年來,無數導師與同學共同綻放,相互照見。研學導師公益項目在全國已成為現象級行動,讓社會從不同角度看見青年的未來,看見教育的未來與國家的未來,師生彼此賦能,彼此成長。
十年學術追求,教育爭鳴在路上
優促會年會開幕式上,《對話教育熱點——四川省優質教育促進會十年“教育爭鳴“實錄》一書發布。該書是對會刊“教育爭鳴”欄目文章的進一步梳理、提煉和匯編。
會刊主編向晏平回憶,2015年2月優促會正式注冊成立后,賡即申請舉辦了內部學術刊物。每年2期,關注教育熱點、行業動態、學校管理、教學現場、教師發展、會員風采等,定期舉辦的“教育爭鳴”活動吸引到國內眾多專家和一線教育者,他們根據當下教育熱點,各抒己見的反思碰撞,最終這些思想從線下到會刊,再實現全國范圍的觀點共享。
編輯會刊的十年,跟隨每一期文章,向晏平幾乎不落下每一個重大時刻,他見證著優促會的不斷發展,包括各類公益活動、學術實踐等,從最初約稿難到現在每期有近20篇教育論文被省級以上公開發行的教育期刊轉載,部分論文甚至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收錄。他說,這樣的學術價值也是編輯團隊對每個文字細致打磨的意義。
心理與家庭公益論壇 家長在成長
第六屆心理與家庭教育公益論壇與戲劇、學前論壇同時作為平行會場在十周年向大眾亮相,成都市雙流區教科院院長譚紅是第五次作為嘉賓與家長們互動。
從學校校長到區域教科院院長,多年來她給不同視角的見解,也發現了家長們的變化:參與者越來越多,每年提前搜集家長提問,從第一年很多家長聚焦‘如何驅動孩子的內驅力’表現出焦慮,到第六年更多人有了多元需求,可以發現家長對待教育態度的轉變。
“十年間,均為公益,從四面八方涌現出各種助力者”她感恩,2017年起優促會承接并啟動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培訓及資格認證考試項目,全國專業人才儲備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王晶老師、北京大學蘇彥捷教授等一批教授連年指導,讓四川教師與家長保持終身學習。
傳承:從點燃到擎光的“未來之約”
5月9日,三位學子特別回到成都,將當初獲得的愛意再次傳播反哺給這個集體。
曾獲得川蜀模范學子自立自強勵志獎的張峻彩講述高二曾聆聽到西北工業大學劉波教授的航空發動機講座,立志選擇航空飛行機動力工程專業,在北航就讀本科,愿意繼續幫助四川學生立志報國。嘉祥錦江畢業生岳麗錙與已成為Meta機器學習軟件工程師的徐苑媛則從當年高中時獲得前往國內外研學的經歷與啟發為原點,分享《未來已來,青年何為》與《AI時代下,青年核心競爭力何在》的話題。
優促會秘書長、嘉祥集團董事長向克堅現場分享學子傳承故事
“曾經幫助過的從川大考入劍橋大學學生郭力嘉,現任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她獲得幫助后將這份愛助力去幫助發展中國家留學生成長,加入優促會研學營,持續以學術之力促進社會福祉。”
在十周年活動現場,將整個活動串聯起來的公益行者向克堅講述著這個故事,他說,感恩見證了一個教育共同體的蓬勃生長,看見一屆又一屆的接棒人愿意用行動點燃夢想,本次年會與2035年相約,“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何為”雖有答案萬千,但優促公益組織認為的“教育應為”很簡單:教育強國,為追求社會吉祥與生活美好而永不停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