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中國,汶川
是所有中國人
都無法忘記的
一個時刻、一個地名
17年了,我們仍然銘記這一時刻,不是要刺痛漸漸愈合的傷口,而是要記住災難中不屈的精神,和那些人性中閃耀的光芒。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有一個超越國界,跋山涉水送你“回家”的故事,至今為人傳頌。
那就是中國小伙蔣偉,用肩膀撐起了以色列姑娘瑪阿雅的回家路。
而為了道一聲“謝謝”,瑪阿雅也苦苦找了蔣偉13年。
瑪阿雅說,如果不親自跟救命恩人道謝,這輩子她的心都沒法安寧。
他們之間,究竟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01
突遇天災陷絕境
2008年,來中國讀書的以色列姑娘瑪阿雅即將結束為期兩年的留學生活。
她和同學規劃了行程,想利用最后兩個月的時間,好好游一游中國的山水。
按照計劃,2008年5月12日,瑪阿雅和同學一起前往都江堰。
她們走走停停,沉浸在蔥郁蒼翠的山林間流連忘返。走累了,便找了個農家歇腳,一邊吃可口的飯菜,一邊和當地人聊天。
談笑間,指針悄然轉動到14點28分,汶川地震發生了!毫無征兆的天崩地裂讓所有人來不及反應。
當地人迅速展開了自救。
不知過了多久,瑪阿雅和同學安納特被救援人員從樹枝和亂石中救了出來。
安納特的傷比較輕,瑪阿雅則被地震中彈起的石頭撞裂了下顎,情況比較嚴重。
周圍沒有醫生,一個好心人拿衣服給瑪阿雅作了簡單包扎后,就繼續投入了救援中。
兩個女孩驚魂未定,她們環顧四周,看著剛剛還一片歡聲笑語的村子變得滿目瘡痍,呼喊聲和求救聲交織在一起,重重敲擊著她們劫后余生的心靈。
傷口沒有經過消毒和處理,再加上巨大的驚嚇,瑪阿雅的狀態非常不好。
安納特擔心她的傷勢支撐不到外面的救援,決定帶瑪阿雅翻山走出去。
強烈的求生欲讓她們開始了自救之路,可語言不通、道路不識,她們更低估了環境的惡劣。
地震后下起了小雨,道路濕滑,時不時的余震讓兩個女孩心驚膽戰。更要命的是,瑪阿雅因為下巴受傷,根本無法進食。
在勉強行走了兩天之后,瑪阿雅的體力幾乎被耗盡了。
看著前方綿延無止境的大山,她們被絕望籠罩,不知道這輩子還有沒有機會回到家鄉。
這個時候,中國男孩蔣偉出現在了她們面前。
02
四川小伙用脊背撐起異國女孩的回家路
2008年,蔣偉正在四川交通學院讀大三。
地震發生的時候,學校的震感很強烈,在老師的組織下,學生們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
確保安全后,蔣偉一邊打探消息一邊擔心,自己的家在虹口,離汶川很近,父母親人有沒有事?
電話一直打不通,坐立難安的他跟老師匯報后,決定趕回家看看。
大巴車走到半路換成摩托車,然后再深一腳淺一腳翻山越嶺……離家鄉越近,地震損毀越嚴重,蔣偉小心翼翼躲著不時滾落的碎石,終于到了已經面目全非的家。
他環顧四周,心慌地喊著“爸媽”。
萬幸,蔣偉的父母都沒事,他們從臨時安置點沖出來抱住了兒子。
災難面前來不及悲傷,所有尚存行動力的父老鄉親都自發加入了救援的隊伍,蔣偉也不例外。
遇到瑪阿雅她們,是在距離蔣偉家大概7公里的地方。
冷靜理智的蔣偉迅速對瑪阿雅二人的情況進行了評估。當時天已擦黑,瑪阿雅也沒有獨立行走的能力了。
半夜翻山對兩個女孩來說難如登天,未知的危險因素太多,瑪阿雅的身體禁不起任何意外了。
蔣偉一邊思索對策,一邊拿出隨身攜帶的礦泉水,小心翼翼地倒在瓶蓋里,一點點喂給受傷的瑪阿雅。
簡單溝通后,蔣偉決定帶她們翻山去都江堰市里的醫院接受救治。
他看著兩個女孩,一字一頓地說:“不要擔心,我一定會把你們送出去!”
蔣偉的英語發音并不標準,但這句話成了支撐兩個女孩最大的力量。
蔣偉身高只有1.72米,體格也不健壯,但他毫不猶豫地背起瑪阿雅,另一只手扶著狀態相對好的安納特,艱難走上了求生的路。
蔣偉跟兩個女孩說得斬釘截鐵,但他心里也是沒底的。道路不通又跟外界失聯,意外頻發,誰也不知道前面等著他們的是什么。
因為震后復雜的地形,蔣偉熟悉的路原本只需要1個小時,但他們足足走了5個小時。
路上途經蔣偉的家,他們在此處作了短暫修整;之后,蔣偉的叔叔也加入了護送瑪阿雅的隊伍。
叔叔和蔣偉輪流背著瑪阿雅,前進的速度加快了!
更讓人激動的是,在翻過第一座山后,蔣偉的手機有信號了。
他趕緊跟救助站取得聯系,對方表示現在外界車輛仍無法進山,但是他們會聯系救護車在進山口等待。
此時的瑪阿雅已經虛弱到站都站不住了,下巴受傷也無法說話,她緊張盯著蔣偉的一舉一動,生怕有什么不好的消息。蔣偉激動地跟瑪阿雅比劃著說:“再堅持一下,馬上就要出去了!”
隨后,他們遇到了來尋找瑪阿雅和安納特的另外兩名留學生,小組成員進一步擴大。
終于,徒步12個小時后,他們成功和救助車輛匯合。
瑪阿雅一行被送往華西醫院救治,而蔣偉則返回繼續參與救援。救助站的記者為他們拍下了珍貴的合影。
相遇偶然,離別匆匆。
蔣偉用瘦削的脊背,撐起了瑪阿雅的回家路。
離別在即,瑪阿雅急切地想要跟蔣偉表達謝意,可她無法發出聲音,情急之下,把一直帶在身上的佛珠塞到了蔣偉手里。
擦肩而過,從此山水相隔。沒能親口對救命恩人說一聲“謝謝”,成了瑪阿雅巨大的遺憾。
03
苦尋13年,只為道一聲“謝謝”
回國后的瑪阿雅,為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傷亡而悲痛,也感恩自己被無私救助,她自發組織了很多以色列人為四川捐款捐物。
她從報紙上剪下自己跟蔣偉的合影,向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求助,想要再見恩人一面。
可汶川地震后,當地政府一直忙于災后重建,并且失蹤人口眾多,僅憑一個名字,這樣的尋找無異于大海撈針。
瑪阿雅曾在電視上發布消息,也曾尋求媒體的幫助,盡管她嘗試了自己能試的所有方法,可依然一無所獲。
但她一直沒有放棄,在社交賬號上不間斷發布消息。
誰也沒能想到,這個執著的以色列姑娘,一找就找了10年。
她清楚地知道,如果不道謝,心里的遺憾永遠都不會消失。
直到2018年,一名從成都到以色列留學的學生陳濤無意中得知了瑪阿雅的事,他主動表示愿意幫瑪阿雅尋人。
朋友圈、微信群……消息很快擴散開來。
終于,陳濤輾轉加上了蔣偉的微信。
視頻通了!瑪阿雅看著恩人的面容泣不成聲,可信號時斷時續、語言不通,再加上瑪阿雅太過激動,通話沒有持續幾分鐘就中斷了。
這次短暫的聯系,是瑪阿雅艱難尋找恩人的曙光。然而對蔣偉來說,根本沒想到瑪阿雅會對當年的“小事”記得那么久。
后來,陳濤回國后更換了聯系方式,瑪阿雅跟蔣偉再次失聯。
瑪阿雅還是沒能說出那一句“謝謝”,這成了她心中的執念。
此時的瑪阿雅已經結婚,還有了3個可愛的孩子,享受著幸福甜蜜的生活。
可日子越安穩,她越是忍不住回想起2008年的5月,在地動山搖中,素不相識的中國男孩用瘦削的肩膀背著她走出絕境。
那一刻,那個中國男孩就是天使。
地震中,無數人家園財產被毀,無數人面臨生離死別。可一旦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他們還是會毫無保留地給予安慰和扶助。
這份大愛,讓她懂得了悲憫和堅韌,學會了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
“我一定要跟我的恩人,鄭重說一聲謝謝。”瑪阿雅想,哪怕等到滿頭白發,她也不會放棄。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2021年4月,以色列駐成都領事館發布消息,為感謝汶川在疫情期間給以色列的無私幫助,以色列總領事館決定向汶川水磨中學捐贈一所電子圖書室。
時刻關注著汶川消息的瑪阿雅,第一時間在領事館的公告下留言:“我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
她再次講起自己被救的往事,所有細節都沒有隨著時間淡去,反而歷久彌新。
瑪阿雅請求領事館幫忙尋找蔣偉。
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潘立文說:“所有看到這個故事的工作人員都被感動了,善良是無國界的。”
終于,在潘立文的幫助下,2021年5月11日,蔣偉和瑪阿雅在視頻中見面了。
13年前,靜默的12個小時,瑪阿雅趴在蔣偉的背上,翻過重重大山走向新生。
13年后,瑪阿雅終于能認真地跟蔣偉說出那一聲遲到的“謝謝”。
蔣偉告訴瑪阿雅:“都江堰已經宛如新生。”
他邀請瑪阿雅,有機會一定要來中國,“我帶你去看看重建后的四川。”
以色列駐成都領事館給蔣偉頒發了一枚金色獎章,感謝蔣偉的善舉。獎章的背面刻著:“救下一條生命,就等于拯救了一個世界。”
蔣偉直言,他沒想到這件事被瑪阿雅記了這么久,也從來沒覺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在領事館聯系上他的時候,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曾救過人。
蔣偉從來沒認為自己是英雄。
回望泱泱中華,每一次面對災難,總有人挺身而出,做著自己認為應該做的“小事”,用無畏無懼的溫情照亮漫漫前路。
堅韌勇敢,樸實無華,這是中國人的品格,也是中華民族久經磨難而不衰的基石。
2008年,有無數個蔣偉在四川穿梭,他們守望相助,撐起天災之下的萬里晴空。
2022年,曾經在汶川大地震中被救的孩子,長大成為救人的戰士,接力救出地震中被困的嬰兒。
災害面前,最容易看到人類內心深處的光芒,多少高尚者的善良給冬天帶來春意,多少陌生人的溫暖讓生活燃起希望。
珍貴的品性,與國籍無關,與性別無關,與強弱無關。
人性溫暖,前方即是明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