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QS發布了2025亞洲大學排行榜。該榜單排名覆蓋亞洲地區25個高等教育體系的984所一流高校,相比去年增加了127所。其中,北京大學蟬聯榜首,復旦大學升至第五,清華大學排名第七,浙江大學位居第八。值得注意的是,同濟大學這匹“黑馬”一路狂奔,把武漢大學給甩在了身后,世界排名192,國內排名第8。
這這數據的背后,是這所低調的頂尖名校百余年來深耕學科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的厚積薄發,據悉,同濟大學先后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遙感空間信息、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國產化智能溫室、新能源汽車研發、城市污水處理、大洋鉆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自主研制納米級角度國家一級標準物質等標志性科研成果。
而對國家戰略需求的精準響應也成為同濟大學的優勢之一,該校秉持“傳統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交叉學科集約化”的理念,不斷調整完善學科結構。
早在本世紀初,該校便提出“傳統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交叉學科集約化”的學科發展理念。在城市建設與防災領域,同濟整合土木、建筑、交通等學科力量,形成覆蓋“規劃-設計-建造-運維”全鏈條的學科群,其參與的東海大橋、蘇通大橋等重大工程占全國主跨400米以上橋梁設計的70%以上,直接服務于國家基礎設施安全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而在現代交通裝備領域,該校依托全球首個同時擁有道路、鐵道、機場、磁浮省部級平臺的學科優勢,不僅建成國內首條城市軌道交通試驗線,更在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技術上實現突破,其自主研發的磁浮試驗樣車已在嘉定校區完成試跑,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國產化奠定技術基石。
這種學科布局的 “戰略縱深” 在人工智能時代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濟大學在全國率先開啟建設“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不僅擁有全國首批人工智能專業,更是扎根張江人工智能島,大力建設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人工智能綜合環境模擬和數據試驗平臺,為自主智能體單體發育、多體協同、系統進化的基礎理論突破和新型算法、器件、系統發明提供精準實驗平臺、先進實驗技術和高質量實驗數據。
不僅如此,同濟大學更是長期注重發揮優勢學科和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不斷拓展社會服務的形式和領域,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社會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為“一帶一路”建設、國內橋梁與隧道、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水環境治理、抗震救災、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會中心等重大戰略需求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學校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正朝著年產值千億級的目標邁進,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這種技術的不可替代性正是該校在軟科排名得分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之一。
正是同濟大學“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使命,塑造了其“低調務實、敢為人先”的獨特氣質,也用自身發展證明了,當一所大學將自身命運融入民族復興偉業時,其排名躍升便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果你渴望在求學路上既能觸摸學術前沿,又能有機會參與國家戰略項目中,千萬不要錯過同濟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