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灘新一輪開發建設這五年,打造出立體且富有前瞻性的城區格局。今起,我們推出《破風逐浪啟新航》專題,涵蓋8篇述評和6篇通訊報道,從多元角度深入剖析北外灘的蛻變。
通過呈現航運與金融協同帶動新興產業崛起、城市建設中構建復合型空間、創新引領科技回歸都市、制度創新以吸引全球資源配置、推動“流量到增量”等實踐,全面展現北外灘在功能提升、產業升級、城區發展、制度變革等方面的成就,凸顯北外灘邁向都市發展新標桿的奮進歷程與廣闊前景。
作為上海“一江一河”戰略的核心承載區,北外灘緊扣上海“五個中心”定位,以高水平開放推進全球要素配置能力提升。五年來,北外灘以全球資源配置、國際規則對接、跨域協同創新三大突破,成為上海強化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新引擎。
跨國資本的“引力密碼”
北外灘是一張“金色名片”,金融產業是跨國資本青睞之選。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區,北外灘通過要素集聚向生態重構的質變,五年間加速構建金融產業新格局。全國首家外商獨資金融科技公司東方匯理入駐白玉蘭廣場,凱德卓盈等外資持續加碼投資。依托政策制度創新,北外灘建立企業庭外重組中心提供法治保障。虹口以北外灘為引擎,形成模融空間金融科技、瑞虹天地芯片設計等7大特色產業基地。催生樓宇經濟與金融、科技協同發展的強強組合。
生態系統重構方面,“三北協同”機制牽引長江證券資管、鳴石量化等60余家機構,構建跨境服務體系。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作為國家級平臺,依托北外灘金融集聚優勢,創新推出碳配額質押融資等產品,推動碳市場規則體系建設。制度型開放與生態化創新的共振,正加速區域金融能級躍升,推動中國金融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質變。
雙循環樞紐的“流量變現”
當一艘艘國際郵輪緩緩靠泊上海國際客運中心時,北外灘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得到生動詮釋。國際郵輪接待規模顯著增長,依托上海國際客運中心等載體,區域航運能級進一步增強。上海國際客運中心年接待國際郵輪47艘次、服務旅客4.23萬人次。雅詩閣國際人才公寓等功能配套設施打造出“類海外”生活場景,實現人才、資本、信息在濱江地帶的持續交互。北外灘正深化“港口經濟+”產業鏈延伸,促進人才、資本等要素在濱江地帶的交互融合。
引進挪威OSM Thome等全球領先企業,形成船舶管理、綠色燃料研發等高端服務集群。依托北外灘國際航運綠色發展共同體,聯合推進甲醇燃料船、碳捕集系統等技術創新,加速航運產業低碳轉型。進博會“七年之約”的戰略定力,標志著北外灘貿易功能的質變。碩軟集團、地中海航運、沃行信息、雷諾斯等區域總部的落地發展,不僅是億量級跨境貿易額的直接貢獻,更意味著渠道控制權等核心要素的本地化沉淀。
創新生態的“破壁實驗”
北外灘在全球創新共同體構建中,探索出“硬科技筑基、軟實力賦能”的融合發展路徑。“硬科技筑基”指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設計、綠色低碳等核心技術為支撐,推動產業創新升級,例如瑞虹天地人工智能與集成電路設計特色產業園集聚芯耀輝、曼光信息等企業,聚焦芯片研發。又如,強化跨國技術合作與商業化應用——D.Transformer孵化器聯合國際頂尖企業,構建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智能+”垂直孵化生態。
“軟實力賦能”則強調通過歷史文脈活化與文化創意融合提升區域競爭力,典型案例如北外灘以友邦大劇院等載體打造沉浸式文化場景,還有通過“流淌的音符”音樂會將《申城之光》交響詩與建筑聲學技術結合,活化猶太難民紀念館的歷史記憶。依托世界會客廳舉辦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等全球活動,推動科技、產業與文化在歷史空間中的深度交互,實現從技術轉化到國際話語權的躍升。
北外灘的實踐表明,新時代的全球創新競爭,已從單一技術突破轉向生態系統構建。正如潮涌不息的黃浦江,北外灘的發展始終與上海的城市脈搏同頻共振。從昔日的“遠東第一碼頭”到今天的“世界級會客廳”,這片土地始終承載著上海對外開放的基因。未來,當更多全球資源在此交匯、融合、增值,北外灘作為上海“中心發力”新引擎的作用將更加凸顯。這場始于五年前的變革,正在書寫新時代的活力篇章。
記者:王欣竹
編輯:王欣竹
圖片:上海虹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