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智”指的是什么?
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大強就是典型的“兒童心智”的人物;
兒女成年之后,喪偶的蘇大強住進了二兒子家,在二兒子家里蘇大強的諸多行為不像成年人,更像一個“兒童”。
比如對子女有著過度依賴情結,不管遇到什么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向子女尋求幫助,自己從不主動解決,其次在生活中有著極強的自我中心主義。
他只在意自己的需求,絲毫不體諒子女的難處;
只要蘇大強不喜歡的事,任憑兒子媳婦如何勸誡,他都一概不聽,不開心就哭鬧,甚至以死相逼。
想換房子,就會管兒子要錢,在他眼里二兒子就該無條件滿足他的需求,其行為模式就像一個“兒童”一般,自我,任性,依賴性強,情緒化。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有著成年人的面貌,心理年齡卻處在兒童階段,其行為特點也與兒童類似,這就是“兒童心智”。
與兒童心智的人相處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就像蘇大強的兒子事事都要順著蘇大強;
但凡有一點不順心,蘇大強就會把家里鬧得雞飛狗跳;
并且他們往往沒有同理心,不會換位思考,是典型的“問題制造者”,有他們在的地方,就會有無數待解決的問題與潛在風險。
因此,我們大部分時候可以盡量遠離太過“兒童心智”的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兒童心智呢?
原生家庭與心理固著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Freud)在給來訪者進行心理治療時,十分注重“溯源(Trace to the source)”;
即從個體的成年經歷出發去探究心理問題的本質成因與解決方式,這說明童年經歷對個體的心理認知以及行為模式有著奠基作用。
他的學生阿德勒也指出:“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句雖然絕對,也有一定的可取性,大部分兒童心智的成年人都有著不幸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固著會導致兒童心智。
心理固著(Psychological fixation)也是弗洛伊德的重要理論,他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有一定的先后順序;
如果前面的階段因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或者環境的消極影響沒有順利度過時,其心智便會停留在該階段,這便是心理固著。
兒童階段未完成的課題帶來的心理固著就會導致成年人的兒童心智;
比如原生家庭里的父母會對孩子有著極強的控制欲與過度教養,表現為會過度干涉孩子的人生選擇以及剝奪孩子的主體性;
17歲就被中科院錄取的神童魏永康的悲劇就是如此;
因為母親的過度保護與干涉,魏永康幾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他的心理與行為模式依舊停留在兒童時期,低自理能力給他和身邊的人帶來消極影響,發展到魏永康最后被學校勸退。
此外,還有諸多原生家庭的不利因素也會對個體的心智成熟帶來消極影響;
比如情感剝奪,過度控制,家庭中的頻繁沖突等,篇幅有限,不做贅述。
自我保護與退行
退行(Regression)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個體的自我防御機制(Ego Defense Mechanism)的一種;
指的是個體在面對挫折、焦慮或者應激情景時,放棄已經習得的成年人的適應技巧以及問題解決方式,轉而退化到孩童階段。
比如一個在外受氣的員工,回到家后大發脾氣,不吃飯,用兒童式的情緒化方式面對壓力與焦慮;
擁有兒童心智的人,其心智發育程度與心理韌性(Mental toughness)也十分有限。
因此,成年人的兒童心智不僅源自于原生家庭的失職,也源自于生活負性事件的刺激,這些負性事件會讓他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
為了減緩心理失衡,進行自我保護,他們就會嘗試逃避現實,放棄成年后習得的認知習慣與思維模式,下意識地用最本能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相比于心理固著帶來的兒童心智的頑固性,自我保護下的兒童心智往往是后天環境的作用,并且是可逆的;
當他們脫離一定的環境與刺激后,其心智也會緩慢恢復到成年人的正常水平。
退行是個體自我保護的一種形式,能達到心理平衡的作用,但是長時間的退行也會對個體的人格發展與自我完善帶來不利影響;
會與此前的正常生活脫節,變得更加難以適應目前的環境,并且長時間的兒童心智也十分不利于自身發展。
其實最好的改變從不是對抗,是與自己的內在小孩,與現實和平相處;
試著接納現實里的痛苦與不如意,用孩童的簡單與飽滿的希望裝點人生,用成年人的內核承擔責任,面對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