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初伊朗大使館在抖音上宣稱華俄伊大三角成立。 但這世界真的越來越讓人看不懂。 僅僅5個月過后,印度與伊朗竟然結盟了。 5月9日,到訪印度的伊朗外長阿拉格齊,與印度外長蘇杰生簽訂了《伊朗與印度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
俄伊關系一向友好,俄印關系更是鐵板一塊,在這次印巴戰爭中俄羅斯堅定地站在印度一邊就可以明白。
貌似真正的俄伊印大三角要成型!
這是影響南亞和西亞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事件。
本文從多維度分析其背景動因及潛在影響。
一,背景及直接原因。
1,時間極其敏感:
伊朗外長借調停為名5月4日至9日密集訪問巴基斯坦和印度,正值印巴大戰,莫迪政府借印伊結盟強化“強勢外交”形象。
而伊朗的抵抗之弧被以色列打崩,且特朗普上臺后極限對伊朗施壓,亟需拓展國際網絡,尋求盟友,緩解孤立狀態。
2,戰略上互相需要。
a,印度的戰略需求:印度長期尋求繞過巴基斯坦聯通中亞的陸路通道,恰巴哈爾港是其關鍵抓手。
對印度而言,恰巴哈爾港=經濟版“第二道班公湖”:
它能讓印度不經巴基斯坦,直接把貨物送進中亞甚至俄羅斯腹地;
也能與俄羅斯主導的“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無縫銜接。
3.7 億美元的升級投資加 10 年運營權,遠比在本土修一段高鐵花費更低,卻能在中亞地圖上插下印度三色旗。
b,伊朗有破局的需要:
美國制裁鎖死了傳統東西向出海口,阿富汗政權更迭又壓癟了“絲綢鐵路”的物流潛力。
恰巴哈爾港本是“邊角料”,如今因印度加持搖身一變成為“外交頂流”,不但能對沖瓜達爾港對外貿出口的虹吸,還可在對美博弈中多添一張談判籌碼。
c,在安全問題有合作的需要。
伊朗—巴基斯坦邊境的俾路支分離主義,長期是德黑蘭、伊斯蘭堡、乃至新德里三方糾結的“灰犀牛”。
印度若能與伊朗形成情報與后勤互動,將對巴基斯坦東西兩線形成牽制。
與此同時,伊朗剛剛加入上合組織,與印度在阿富汗反恐、禁毒方面存在客觀合作契合點。
二、對地區格局的深層沖擊
1,華印競爭在印度洋上外溢。
華印競爭在印度洋上表面上看,恰巴哈爾港與瓜達爾港僅 170 公里之隔,似乎進入了“零和競爭”。
實際上,兩港定位南北向與東西向不同,且華國在瓜達爾背靠華巴經濟走廊、向北連至喀喇昆侖公路、再銜接新疆及更大“一帶一路”網狀體系;
印度單點突破能撬動的杠桿有限。
但不可忽視的是,印度若將 INSTC 與俄伊能源管線打通,勢必給華國在中亞經營多年的能源與基建項目帶來邊際稀釋效應。
2,美對印伊走近的態度微妙。
原則上它對伊朗保持極限施壓,卻又不愿因“恰巴哈爾豁免”惹惱印度,從而損及“印太制華”大棋盤。
特朗普政府的表態是“不反對、但要保持透明”,實質是默認印度“打擦邊球”,以牽制華巴而非放縱伊朗升級核活動。
印度順勢演示了一把“多向結盟”,同時與美、俄、伊維持高位互動,在多極秩序里保持最大化策略機動性。
3,巴基斯坦的經濟焦慮與安全憂慮
短期看,瓜達爾港當前年吞吐量僅 4.5 萬標箱,“分流”談不上。
長遠而言,巴方擔心如果恰巴哈爾真正跑活,國際航運保險與再保險會更青睞“伊朗—印度線路”,間接削弱瓜達爾融資吸引力。
安全層面,若伊朗與印度對俾路支議題形成“默契攻勢”,巴基斯坦內部的離心勢力可能被外部話語強化,但憑借伊巴兩國新近建立的邊境聯合機制,短期可控。
三、協議的軟肋與現實挑戰
1,美國制裁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恰巴哈爾港曾獲 2018 年美方制裁豁免,但豁免并非永恒。
印度公司熟記“法爾扎德-B”油氣田撤出的沉痛教訓,即便 3.7 億美元到位,后期融資、保險、設備采購若遭美元清算體系阻斷,工期延宕風險極高。
2,印度與伊朗利益錯位
印度要的是穿越伊朗的“陸橋”與牽制華巴的地緣杠桿;
伊朗要的是資金、市場以及打破孤立的政治背書。
雙方對阿富汗塔利班、對俄烏沖突的立場已現裂紋:
印度不愿公開挺塔利班,也在 G20 場合對俄烏沖突保持微妙“沉默外交”;
伊朗則與塔利班務實接觸、與俄羅斯軍事協作緊密。這些差異終會在議題交叉點上考驗新盟友的韌性。
3,伊朗需要印度也需要華國。
伊朗深知“若要砸爛制裁鐵籠,離不開華國金融、技術與市場支撐”,因此對印度的傾斜不可能無上限。
四、對華國的影響與應對思路
短期:競爭可控,合作仍大于分歧
恰巴哈爾港與瓜達爾港在航線、腹地與客戶群差異明顯,華國完全可繼續以華巴經濟走廊為主干,通過霍爾果斯、喀什節點東接中吉烏鐵路、西連伊朗-伊拉克-敘利亞港口,再疊加數字絲路,形成“多邊、多口、多鏈”的冗余布局。
中長期:警惕“去風險”敘事下的排華經濟走廊
如果印度成功借 INSTC 整合俄伊資源、吸附部分中亞國家的出口流量,再輔以西方在金融與規則側的背書,確有可能在輿論與資本層面制造“華國方案風險更高”的市場認知。
對此,華國需:
? 加速推動同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產能互補和本幣結算;
? 借上合組織與亞信峰會平臺,把印度與伊朗一起拉進區域互聯互通整體規劃,淡化“二選一”敘事;
? 繼續用在伊朗油氣、核電、高鐵等重資產項目上的“抗制裁能力”彰顯存在感,壓低印度在伊影響力的上限。
把安全多邊化、把經濟網狀化
在阿富汗議題上推動“地區外長會”機制化,把印度納入共同反恐與反毒品合作議程;
在海上安全層面鼓勵伊朗參與“霍爾木茲和平倡議”與華國—阿拉伯國家海上安全對話,降低印度借伊朗港口染指波斯灣海上安全議程的空間。
結語:
《印伊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協議》是中等強國在美國相對收縮、國際秩序多極化背景下“自我加冕”的一次典型嘗試。
它帶來了媒體層面的“驚嘆號”,卻也內含金融、制裁、戰略錯位等多重“問號”。
協議真正走向實操、并對區域供應鏈產生實質沖擊,仍須跨越美國制裁的縫隙、華印博弈的大背景以及伊朗自身的政策連續性考驗。
對華國而言,短期無需焦灼,長期仍應著眼于“網絡化、差異化、冗余化”的大通道布局,以體系韌性對沖局部震蕩,同時在規則和話語層面積極塑造開放包容的地區互聯互通標準,方能持續掌握競爭與合作的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