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陰陽
陰陽是八綱之總綱。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疾病雖有千變萬化,證候表現有千頭萬緒,但總不離陰陽,都可以用陰陽二類來概括。
正如張景岳《類經?陰陽類》所說:“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為寒,或為熱……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陰,或本于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
1、陰證和陽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小兒機體是“稚陰”“稚陽”,陰易衰,陽也易衰,所以小兒年齡愈小,則病患愈多。
一般來說,里證、寒證、虛證屬陰證,表證、熱證、實證屬陽證。
臨床辨證均可概括為陰證和陽證兩大類。茲分述如下:
1)陰證
睡喜伏臥,縮手蜷足,目睛無神,不欲見人,面好向壁,喜靜懶言,聲低息微,惡寒欲被,四肢欠溫,喜偎母懷,畏寒就溫,口和不渴,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面色咣白,或青白,或晦暗,舌質淡而胖嫩,舌苔白薄,滑潤多津,指紋多沉,色多淡紅或淡青,脈沉、遲、細、微、濡、弱等,均屬陰證一類證候。
2)陽證
睡喜仰臥,揚手擲足,喜動多言,煩躁不安,哭聲多躁,呼吸氣粗,身熱膚溫,不欲衣被,惡熱就冷,口渴引飲,腹痛拒按,大便干結,小便短黃,面紅腮赤,唇紅而燥,舌質干紅,舌苔黃燥,津乏不潤,指紋多浮,色多紫滯,脈浮、數、洪、滑等,均屬陽證一類證候。
2、陰虛和陽虛
《素問?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說明陰陽不平衡,偏盛偏衰,都可以產生不及與亢盛的疾病。
小兒“稚陰”,津液易耗,而產生陰虛證候,陰虛即表現為陽亢,陽亢則津液愈傷,故津液不足是陰虛病證的主要病機;
小兒“稚陽”,陽氣易衰而產生陽虛證候,故陽氣不足是陽虛病證的主要病機。茲將陰虛和陽虛的臨床表現分述如下:
1)陰虛證
形體消痩,面頰潮紅,午后潮熱,手足心熱,盜汗咽干,或干咳無痰,或虛煩不寐,口唇干燥,唇色櫻紅,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等。
2)陽虛證
精神倦怠,疲乏無力,少氣懶言,倦臥嗜睡,虛汗自出,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面色咣白,口淡無味,唇舌淡白,苔潤滑膩,脈沉遲無力等。
陰虛和陽虛,都與五臟有關,心、肝、脾、肺、腎都可以出現陰虛和陽虛,不過小兒肺胃陰虛和脾腎陽虛較為多見,這與成人略有不同。
3、亡陰和亡陽
亡陰和亡陽都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危急證候。一般兒科臨床多見于大吐大瀉不止之后。
1)亡陰證
肌膚熱,手足溫,出熱汗,渴喜冷飲,呼吸氣粗,舌紅而干,脈細數無力,指紋青粗紫滯。
2)亡陽證
冷汗自出,或大汗淋漓,汗出如油,精神萎靡,呼吸氣微,口不渴,喜熱飲,四肢厥冷,畏寒蜷臥,舌白而潤,脈微弱欲絕,指紋淡紅。
二、辨表里
表里是辨別疾病所在部位和病勢淺深的兩個綱領。
從人體說,凡皮膚、毛竅、肌肉、經絡等為外,屬表,凡五臟六腑、髓海為內,屬里。
從病邪說,凡外感六淫之邪,初在肌膚屬表;凡病邪深入,或內傷乳食,或臟腑本身病變所致屬里。
從證候說,凡六淫之邪侵入肌膚,表現惡風、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噴嚏、流涕、咳嗽等證候特點屬表;凡病邪在里而致神昏、譫語、高熱、驚厥、煩躁、腹痛、便秘、尿黃等證候特點屬里。
表證和里證,在臨床辨證上,又有寒熱虛實之分。
表證有寒熱虛實(表寒、表熱、表虛、表實),里證也有寒熱虛實(里寒、里熱、里虛、里實),表里同病亦有寒熱虛實(即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表虛里實、表實里虛、表里倶寒、表里俱熱、表里俱虛、表里俱實),共有一十六證。現就其各證的臨床表現分述如下:
1、表證
發熱惡寒,頭痛身疼,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指紋浮。
1)表寒
惡寒,發熱,無汗,清涕,口不渴,唇舌淡,舌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浮紅等。
2)表熱
發熱有汗,頭目昏痛,鼻流濁涕,口渴,唇紅舌紅,舌苔薄白,脈浮數,指紋浮紫等。
3)表虛
汗出惡風,或漏汗不止,面色蒼白,唇舌淡紅,舌苔白潤,脈浮無力,指紋浮淡等。
4)表實
頭痛身疼,發熱惡寒,無汗,舌苔白,脈浮緊有力,指紋浮滯等。本證與表寒證相似。
2、里證
壯熱,神昏,譫語,煩躁,口渴,腹疼脹滿,便秘,尿黃,苔黃灰黑等。
1)里寒
畏寒肢冷,口不渴,惡心嘔吐,腹痛便溏,或完谷不化,澄澈清冷,大便色青,唇舌淡白,舌苔白滑,脈沉遲等。
2)里熱
發熱,出汗,煩渴,口舌生瘡,大便干結,小便短黃,面赤,唇紅,舌質紅,舌苔黃,脈沉數,指紋沉而紫滯等。
3)里虛
神疲少動,哭聲無力,懶于言語,氣短聲低,呼吸息微,不欲乳食,大便稀溏,或久瀉不止,舌質淡或紅,舌苔白或中心無苔,脈沉而有力,指紋沉淡。
4)里實
發熱,或不發熱,煩躁,聲壯,氣粗或喘,口舌生瘡,胸腹脹滿,大便秘結,或譫語發狂,舌質干紅,舌苔黃燥,脈沉實,指紋沉滯等。
3、表里同病
如既有表寒證的存在,而又有里熱表現,則為表寒里熱證,依此類推,尚有表熱里寒、表虛里實、表實里虛、表里倶寒、表里倶熱、表里倶虛、表里俱實。
前合八綱,后即十六目,此即是辨證中的“八綱十六目”。
三、辨寒熱
寒和熱是鑒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
辨別兒科疾病的關鍵,在于分清陰陽。
《靈樞?論疾診尺》云:“陰主寒,陽主熱。”
這說明陰證屬寒,陽證屬熱,陰與寒、陽與熱是同一性質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又說明寒證與熱證是陰陽偏盛偏衰的具體表現。
辨別疾病屬于熱證還是寒證,是確定治療的基本原則。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寒熱之,熱寒之。”兩者的治法迥然不同,故辨別寒熱二證是兒科臨床應當首先注意的問題。
當然疾病的臨床表現并不十分一致,由于小兒素體差異和感邪之不同,所以有單純的寒證和單純的熱證,也有寒熱錯雜,以及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各種區分。
1、寒證
畏寒,身冷,手足不溫,精神多靜,喜偎母懷,口和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面色蒼白,唇舌淡紅,舌苔白滑,脈遲緩,指紋青紅等。
2、熱證
惡寒身溫,手足躁動,精神煩躁,或神昏譫語,渴喜冷飲,大便干燥,小便短黃,面紅腮赤,唇舌色紅,舌苔白薄或黃糙,脈滑數,指紋紫滯等。
3、寒熱錯雜
兒科疾病除了單純的寒證和熱證外,還有寒證和熱證同時出現而形成的寒熱錯雜證候,如表寒里熱、表熱里寒、上熱下寒、上寒下熱之類。
1)上熱下寒
小兒上受溫熱之邪,表現目赤多眵,咽喉疼痛,鼻流濁涕;下因腹部中寒,表現臍腹冷痛,或牽引睪丸入腹,下肢不溫,小便清白等。
2)上寒下熱
小兒頭出冷汗,唇舌淡白,小便短赤,或小便溺血,大便干結等。
表寒里熱和表熱里寒前已詳述。
4、寒熱真假
張景岳說:“寒極則生熱”,“熱極則生寒”。
這說明陰陽是互相可以轉化的;
張景岳又說:“假熱,水極似火也”,“假寒,火極似水也”。
所以兒科疾病在發展到熱極或寒極的嚴重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假象,這種假象,稱之為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
1)真寒假熱
即本證屬寒,反見熱象。表現身雖熱反欲衣被;面雖赤而浮紅嬌嫩,舌淡而潤;口雖渴而不欲飲或喜熱飲;脈雖浮數而按之無力等。此即熱在膚表而寒在臟腑。
2)真熱假寒
即本證屬熱,反見寒象。
表現手足不溫,身雖寒反不欲衣被;面雖晦暗而唇焦躁熱,或舌紅而干,或舌起芒刺,口渴喜冷飲;脈雖沉細而按之有力等。此即寒在膚表而熱在臟腑。
四、辨虛實
虛實是辨別人體正氣強弱和病邪盛衰的兩個綱領。《素問?通評虛實說》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小兒由于機體陰陽都不足,所以患病以后,正氣易潰,邪氣易實。
在臨床表現上,虛實是兩種性質相反的不同證候,但在辨證上,二又有其錯綜復雜的關系,如虛中夾實、實中夾虛等等。
1、虛證
肌肉消瘦,面色咣白,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聲低息微,哭聲無力,食少便溏,唇舌淡紅,舌體枯萎或肥嫩,脈虛弱,指紋淡紅等。
虛證又有虛寒和虛熱兩種。
1)虛寒
畏寒,肢冷,便溏,尿清,面白,唇淡,舌淡,苔白,脈遲無力,指紋清淡。
2)虛熱
午后潮熱,盜汗,咽干,虛煩不寐,手足心熱,兩顴潮紅,嘴唇櫻紅,舌紅苔少,或無苔,脈虛數,指紋淡滯。
2、實證
肌肉豐滿,呼吸氣粗,哭聲有力,胸膈脹滿,腹痛拒按,脈象有力,指紋紫滯等。若證見壯熱煩躁,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面赤舌紅,舌苔黃燥,脈象有力等。此為實熱證。實證化熱者多見。化寒,即表寒實證和里寒實證,其證可參見上列條目。
3、虛實夾雜
兒科疾病除了上述虛實寒熱證外,也有虛實夾雜的證候,臨床應當詳辨。
患兒素體虛弱,感受外邪,或內傷乳食,或正氣已潰而邪熱鴟(ch)張,都可以出現虛實夾雜的證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