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宣布對加沙地帶展開“全面軍事行動”,一場被國際社會擔憂為“滅國之戰”的沖突正式拉開序幕。
沒國政府在關鍵時刻為以色列“開綠燈”,批準其調用F-35戰機等先進武器,這一決策不僅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更將加沙推向了人道主義災難的邊緣。
與俄烏沖突的曠日持久不同,這場以城市巷戰和密集轟炸為主的沖突,在慘烈程度和地緣政治復雜性上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征。
歷史積怨與領導人的博弈
加沙危機的核心矛盾,源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長達數十年的領土爭端,聯合國將巴勒斯坦地區劃分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國家,但戰爭導致數十萬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加沙成為主要聚居區。
自以色列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自2009年執政以來,一直以強硬姿態著稱,其推行的定居點擴張政策和軍事鎮壓行動,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的溫和路線形成鮮明對立。
其策略包括軍事壓制、拒絕戰后直接控制加沙(避免人道主義負擔),同時推動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建交以孤立哈馬斯,國防部長加蘭特主張明確戰后計劃,反映了其內部對長期占領的顧慮。
而阿巴斯領導的法塔赫在約旦河西岸執政,對加沙影響力有限,其博弈核心是維護國際承認的合法性,呼吁停火并重建加沙,但受制于以色列封鎖與哈馬斯對抗。
阿巴斯雖主張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但面對以色列對加沙的全面封鎖(自2007年起限制物資進出)和定居點蠶食,巴勒斯坦內部激進勢力(如哈馬斯)的崛起進一步撕裂了政治和解的可能。
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占領加沙,此后通過軍事控制、定居點擴建等手段強化主權,2005年以色列單方面撤離加沙,但保留對邊界、領空及海域的控制權,為后續沖突埋下伏筆。
平民傷亡與“滅國”爭議
內塔尼亞胡執政期間,以色列對加沙的軍事行動從未停歇,2008年“鑄鉛行動”、2014年“護刃行動”均以摧毀哈馬斯基礎設施為目標,但未能根除沖突根源。
但現如今以色列此次軍事部署堪稱“史無前例”,30萬預備役部隊動員、海陸空聯合打擊、無人機實時監控,其目標直指摧毀哈馬斯武裝力量,通過徹底占領加沙,切斷巴勒斯坦海上通道,迫使哈馬斯屈服。
然而加沙地帶僅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超過230萬人口,人口密度全球最高,軍事行動的展開必然導致大規模平民傷亡,截至10月底,加沙已有超6000人死亡,其中兒童占比高達40%。
因此人們不得不值得警惕,在對方的這一策略下,封鎖與轟炸的計劃必然會制造出一場堪比“露天監獄”的人道災難。
加沙民防部門的記錄顯示,平均每摧毀一棟據稱屬于哈馬斯的建筑,就有至少十幾名無辜平民跟著陪葬,國際刑事法院的檢察官更是拿出了以軍在海灘難民帳篷區使用白磷彈的證據。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軍方公開宣稱要切斷加沙與外部海域的聯系,這一舉措若實施,將徹底斷絕巴勒斯坦建立沿海國家的政治愿景,使其淪為“陸鎖國”。
若加沙淪陷,巴勒斯坦將失去最后的海上通道,建國夢想徹底破滅,溫和派阿巴斯或與以色列合作接管加沙,淪為政治傀儡,若拒絕妥協,其政權可能崩潰,巴勒斯坦陷入全面分裂。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哈馬斯雖遭重創,但抵抗勢力可能轉向游擊戰,中東恐怖活動風險激增。
美國角色與全球分歧
加沙沖突與俄烏沖突存在本質差異,前者是“封閉戰場”,后者是“跨境戰爭”。
加沙被以色列、埃及和地中海三面圍困,軍事行動導致的難民潮無處可逃,人道主義救援通道近乎癱瘓,而俄烏沖突中,烏克蘭擁有向西歐轉移人口的可能性。
這種地理封閉性使得加沙危機更具“不可逆性”,一旦基礎設施被徹底摧毀,重建將比烏克蘭更為艱難。
而美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頗有些耐人尋味,與俄烏沖突中西方國家的集體制裁不同,美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支持近乎“無條件”。
曾經的拜登政府不僅緊急向中東增派航母艦隊,更批準向以色列運送價值超10億美元的彈藥,并不惜繞開國會,緊急批準向以色列提供1000枚“地獄火”導彈。
這種導彈在阿富汗戰場就因其巨大的碎片殺傷范圍(半徑150米)而臭名昭著。
甚至2024年美軍空襲敘利亞、伊拉克的行動已顯露美國維護霸權的決心,加沙沖突則成為其鞏固“盟友盾牌”的又一籌碼,所以即便國際社會譴責聲浪高漲,白宮仍以“反恐”為由默許以色列行動。
現在特朗普對內塔尼亞胡的態度因政治利益發生過多次轉變,2020年因內塔尼亞胡承認拜登勝選而公開決裂,但在2025年加沙沖突中又為其軍事行動提供政治背書。
特朗普政府采取多項突破性舉措的,包括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并將美國大使館遷至該地,同時支持以色列對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的主權主張。
而這些行動不僅打破了美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模糊政策,更是被視為對以色列右翼政府的直接背書。
甚至特朗普政府還在推動著向以色列出售F-22戰斗機等尖端武器,并簽署《亞伯拉罕協議》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等阿拉伯國家關系正常化,旨在鞏固以色列的區域軍事霸權和經濟合作網絡。
面對著以色列的攻擊,以及美國的默許與支援下,以色列的全面入侵將摧毀剩余基礎設施,糧食與藥品短缺或引發大規模饑荒與疫病。
對此聯合國發出警告稱,轟炸密度遠超俄烏沖突,且加沙無退路可逃,平民傷亡可能突破歷史紀錄,但國際救援組織面臨美國與以色列的雙重阻力,人道通道近乎癱瘓。
結語
美國在安理會的否決權使聯合國調解失效,歐洲國家雖譴責但無力施壓,拉伯國家民間反美情緒沸騰,伊朗或借機煽動地區動蕩。
這場沖突正撕裂國際秩序,美國以“民主”之名行霸權之實,以色列以“安全”之名踐踏人權,而巴勒斯坦的生存權在國際政治博弈中淪為籌碼。
當“滅國之戰”的陰影籠罩加沙,世界所目睹的不僅是兩個民族的恩怨,更是大國博弈下的人性消亡,美國點頭的綠燈,照亮的是以色列的坦克之路,熄滅的是200萬人的生存之光。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