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上世紀九十年代崛起的影壇新偶像。
這對“雙生”,以一部《風云雄霸天下》豪奪年冠,在香港市場正面擊敗雙周一成,結束了他們長達十數年時間的香港票房年冠壟斷。
而何為“爭氣”的郭富城?
說來話長。
先給大家看一個觀點。
有人自詡有“發言權”,然后洋洋灑灑了幾百個字。
筆者略作總結。
他說,在《風云雄霸天下》上映前后,“郭富城演唱會、片酬及聲勢強于鄭伊健”、“影視方面大略相同”、“廣告郭富城酬勞高,但數量少”、“唱功半斤八兩”,但“比黎明、劉德華差遠了”。
緊接著話鋒一轉,又說,主題曲其實是炒作,但“雙方經紀公司可認真了,如臨大敵,所有資源都用上了”、“圈內一片唏噓,覺得郭富城貴為四大天王,已經被古惑仔鄭伊健逼到這個份上了。”
話里話外,感覺就在定義“第四天王和第五天王”。
但筆者只說一句,九八之王郭富城,橫壓樂壇、影壇和時尚、廣告多個領域,無論是誰,都只能跑后面排隊去。
小小插曲,大家自己研判。
郭富城出道就爆紅華語世界。
連發三張唱片,張張皆全亞洲賣破百萬張銷量,一路席卷臺灣、內地和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然后紅回香港封王。
這是天賦、才藝、努力及時運之成。
一步巔峰。
封王是一個轉折。
一方面,恰如王晶所說,要等到郭富城紅了,才有了四大天王。
這句話沒有半點虛夸。
事情的本質,并不是香港寶麗金三劍客,在尋找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而是郭富城強龍過江,憑一己之力令“三劍客”花名作古,實現一場驚天“魚龍變”。
另一方面,對郭富城而言,這反是一場“從零開始”。
何解?
有這么一件事。
常見有人說,郭富城直到1997年才能拿最高大獎,就連入圍的金曲數量,也是四大天王最少。
這其實就是上文“從零開始”的意思。
以粵語歌壇來考量。
郭富城回香港封王、首發個人粵語專輯的那一年,出道八年的張學友、劉德華和出道三年的黎明,已分別發行了12張、11張和7張粵語專輯。
而先不說大獎、小獎和金曲數量問題,筆者想提這么一個問題,讓剛剛出道的張學友、劉德華和黎明,去遇上一九九八年獨攬香港三臺頒獎禮男歌手大獎、影壇擊敗雙周一成且有百事可樂代言在手的郭富城,有沒有資格,并稱一句天王?
這恐怕不是“讓半子”的問題。
回看天王年代。
1992年,回到香港第一年,郭富城首發粵語專輯,快歌《第四晚心情》和慢歌《我為何讓你走》,就分別入選十大勁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
這已經是一個紀錄。
其后,他在1993年,憑《狂野之城》奪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1995年以《純真傳說》獲叱咤樂壇男歌手銀獎、大碟IFPI大獎,1996年帶來《聽風的歌》和“最激演唱會”,奪十大中文金曲飛躍大獎和TVB至尊舞臺大獎。
經此鋪墊,當時間來到1997年。
他奪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獎、新城勁爆男歌手獎、十大中文金曲飛躍大獎男歌手金獎,并以《愛的呼喚》,第二度奪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兼獲TVB最受歡迎廣告歌曲金獎。
及至1998年,以無可匹敵之勢,橫壓樂壇。
他不但連莊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獎,更將十大中文金曲的全球華人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一并收入囊中。
有掌聲雷動,也有鴉雀無聲。
許多年以后。
再看這段旅程,有沒有某種“驚心動魄”之感?
所謂時運,是郭富城以聲線的蛻變、唱功的打磨、舞步的精進和風格的突圍等等,一步一步換來的。
這些東西,都在他的作品中,一覽無余。
而此人在如此成績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除了他自己和身邊的團隊,沒有人知道,但完全可以想見。
單就一個唱跳,就不是隨便上去一個人,可以嘗試并持之以恒的。
所以,筆者常說“郭富城值得筆墨”,原因就在這里。
他真的相當“爭氣”。
而他的影路,就如粵語歌壇的鏡象。
眾所周知,郭富城雖然1989年就踏足影壇,但旋即在第二年,樂壇出道并大爆,初始印象身份,就被定義為了歌手。
又雖然,他一開始就“兩條腿走路”,不但唱歌,也同時拍了不少電影。
但坦白說,其中的絕大多數,都只是經紀公司“賺快錢”的結果,比如他也曾經講過,早年拍的電影中,除了一部《赤腳小子》,別的都不怎么喜歡。
樂壇封王后僅一年之隔,待得小美工作室成立,他就開始在電影上大幅減產,整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后半程,他僅接拍了四部電影。
其中就包括那部攪動影壇的《風云雄霸天下》。
然世事難料。
因為合約問題,郭富城辭演了徐克為他量身定制的《順流逆流》,而嘉禾電影新開的特效大片《中華英雄》,竟然又落到了鄭伊健身上。
在樂壇登上巔峰,正準備在影壇大展拳腳的郭富城,一拳打空。
這件事暫且揭過。
到了新千年,郭富城一口氣推出《公元2000》和《雷霆戰警》兩部超級大制作,雖沒有再奪年冠,但東南亞成績相當不俗。
卻自2001年的《浪漫櫻花》過后,連續兩年沒有新片上映。
莫名沉寂了下來。
不談是非曲直。
2004年,他與嘉禾電影已無瓜葛,轉而成了寰宇電影的簽約演員,也一口氣推出了兩部電影,《沖鋒陷陣》和《柔道龍虎榜》。
他本來是雙周一成之后,第一個奪得香港票房年冠的演員。
但在彼時,大家眼里,只有四年三奪香港票房年冠并加封影帝的劉德華,以及國際影帝梁朝偉,甚至連后輩古天樂,都能借杜sir之手,壓番于他。
竟似再見某種“從零開始”的意味。
有些東西,就像宿命的輪回。
如果以《三岔口》和《父子》的連莊影帝,作為他主攻影壇的起點,以此映照,他1992年回港封樂壇天王彼時。
那么你會相當驚訝。
上一個十年,從1993年開始,經過六年時間的打磨與蛻變,他于1998年,站在了整個香港樂壇之巔,新世紀后,從2007年開始,同樣經過六年時間的打磨與蛻變,他于2012年,站在了整個香港影壇之巔。
除了專業方向不同,其上行軌跡和用去的時間,都一模一樣。
這并不是巧合。
其后的歲月。
他以巔峰為起點,從《寒戰》、《踏血尋梅》,到《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寒戰2》和《無雙》,創下不可撼動的聲威。
也在表演層面,從不懈怠。
此前筆者曾有句話,“他是迄今為止,唯一在表演層面還在上行的香港演員。”
看看《臨時劫案》的梅藍天,看看《九龍城寨之圍城》的殺人王,再遠望將映的《無名指》和《IOU》,仍不見他的上限。
所以,這句話仍然有效。
爭氣的郭富城。
天選偶像,值得無數筆墨。
可為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