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5月13日電 (馬愛彬)“氣流流經20厘米高度范圍內的沙障時,障前、障頂、障中及障后形成風速差異,減速區通過損耗風能,實現固沙與阻沙效果。”5月上旬,在甘肅武威市民勤縣城西大河小井子的“近自然仿生學”造林項目現場,民勤縣勤鋒林業實驗站高級林業工程師許芳榮與同事測量沙障規格后,依據自然場地條件,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在沙障內低覆蓋度栽種梭梭、毛條、沙拐棗等耐旱抗風沙樹種。
甘肅武威市民勤縣“雨養+節水”治沙造林示范區,先進技術與自然規律協同發力,讓荒漠變綠洲。馬愛彬 攝
許芳榮說,試驗表明,低覆蓋度行帶式固沙林長勢良好、成材率高。該模式基于低覆蓋度治沙理論,通過林分密度調控、鄉土樹種適配、深層滲漏補償及林草復合配置等多因子協同優化,構建與自然植被格局契合的“仿原生”固沙系統,既提升阻風固沙效能與水分利用效率,又破解了人工固沙林“中幼齡退化”難題,實現生態穩定性與經濟可持續性雙重增效。
同樣,在民勤縣沙咀墩規模精準固沙造林示范區,民勤縣林業和草原局正高級工程師張世虎穿梭其中,通過實地查看土層剖面、采集樣本、監測植被生長及土壤水文數據,科學評估“雨養+節水”模式下植被恢復成效。
“在民勤荒漠——綠洲過渡帶,以雨養、節水為導向,大力發展雨養型林業、節水型林業,通過喬灌草立體配置與動態密度調控,形成梯度用水體系,既固沙鎖邊又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能。”張世虎介紹說。
作為國家“北方防沙帶”核心節點,在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圍獵”中,“曾被預言十年內消失”的民勤縣,是守護河西走廊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縣域內沙丘地貌類型豐富,除典型新月形沙丘鏈外,更廣泛分布著沙壟、沙堆及復合型沙丘等復雜形態。特殊的過渡帶區位疊加多樣化的風沙地貌,導致地表植被覆蓋度低、生態系統敏感脆弱,形成我國西北干旱區極具代表性的生態脆弱單元,其治理成效直接影響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圖為民勤縣“近自然仿生學”治沙造林示范區。馬愛彬 攝
面對荒漠化治理難題,民勤縣以“迭代創新”破局,耦合水、土、氣候、生物多要素,探索“貼近自然”治沙新路徑。當地林草科技創新團隊通過“以水定林、量水而行”的科學規劃,構建“雨養+節水”雙輪驅動體系,依托智能滴灌、土壤墑情監測等數字化技術動態優化生態用水,成功實現沙區植被系統穩步修復,在年均降水量只有120.8毫米的干旱區,走出了一條“綠進沙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年來,民勤縣創新構建“綠洲-沙地-流域-山系”四位一體防治體系,通過沙水山三維協同治理機制的系統設計,實現荒漠生態系統要素立體化保護與全鏈條修復。
實踐中,民勤縣系統織密生態廊道網絡,以“綠洲保育帶-過渡緩沖帶-流動沙丘固定帶”形成梯度治理模式,創新運用“雨養保育-節水再生”雙軌調控與動態密度反饋技術,打造多層級風沙阻控網絡。同時,依據水資源梯度特征,配置木本-灌叢-草本植物,運用斑塊鑲嵌群落構建與異齡混交技術,打造自維持、近自然復合生態系統。
此外,民勤縣推廣示范了尼龍網、土工編織袋、鵝卵石、玉米葵花棉花秸稈沙障、PLED沙障、生態墊等多種固沙新材料,并同步推進適生植物引種篩選與鄉土樹種保育擴繁工程,形成荒漠化防治的閉環技術鏈,為干旱區綠洲防護體系構建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范本。
民勤縣林業技術人員科學評估“雨養+節水”模式下植被恢復成效。(資料圖)馬愛彬 攝
張世虎說,如今民勤治沙從“插風墻”等土法治理,到天地空監測、無人機撒播、機械化治沙等科技手段迭代升級;從沿沙邊單點治理的“單兵突破”,到全域生態系統修復的“系統作戰”;從歷史上的“沙進人退”,到如今“綠進沙退”“人沙和諧”的治理模式穩態化演進。
張世虎表示,下一步,民勤將鍛造技術攻堅鏈,突破微生物結皮固沙、植物基因改良等關鍵技術;延伸生態產業鏈,發展光伏治沙、沙生藥材等綠色產業。通過“技術研發-工程驗證-產業轉化”閉環,推動治沙模式從生態防護向生態增值升級。(完)
來源:中新網
編輯:周旦
審校:李筱
責任編輯:李祿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