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人刷到"旱地農民不澆水"的視頻。畫面里干枯的麥田配著"一斤麥子換不了一瓶水"的字幕。好多人看了心里發酸,覺得農民日子太難了。
可河南新鄉的老張頭卻直擺手:別信那些瞎煽乎!他帶大家看自家澆地的藍色塑料管,清水正嘩嘩流進麥田。
"澆一畝地電費12塊,能用上2000斤自來水,"老張頭掏出手機,"算下來每斤水才幾分錢,哪是買不起水?"原來啊,農民愁的不是澆水的錢,是埋在地下的輸水管道貴。
這些管道建設成本高,全靠政府補貼才敢往地里鋪。再看超市里的礦泉水,便宜的一塊,貴的五塊,價格差老遠。
就像五常大米能賣普通米五倍價,拿依云水比小麥,本就不是一碼事。豫北的王建軍掰著指頭算細賬:今年每畝拿160元種糧補貼。
免費領的防蟲藥省下80塊,加上農機補貼,總賬比三年前多賺兩成。洛陽的李桂花老人在坡地種耐旱的"豫麥58",她的話實在:"雨水好就多收,旱了少收,總比荒著強。
"兒子每月寄的錢能買三千斤小麥,可老人就守著七畝地,她說:"政府每月給128塊養老錢,加上賣糧,夠吃藥吃飯。"有人盯著進口面粉的到岸價說便宜,糧庫老陳可不認同:"進口糧是應急的,真靠它,哪天人家漲價,饅頭都吃不起!"他身后的新麥收購價1.
23元,穩穩當當躺在恒溫倉里。周口的種糧大戶趙志強戴著草帽算經濟賬:每畝包地成本700塊,兩季能賺400元。
他指著在建的智能灌溉系統:"政府補貼65%,明年手機就能遙控澆水。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他改了30畝五彩麥田搞研學,收入比賣糧多三倍。
許昌的95后姑娘搞"云認養"麥田,焦作的合作社賣澆地剩水,南陽的農民學以色列滴灌。
這些實實在在的法子,比短視頻里的哭窮強多了。恁說說,為啥總有人盯著礦泉水價簽算糧價?糧食能變成饅頭、掛面、白酒,哪是一瓶水比得上的?
就像李桂花老人說的,地在手里,心里就踏實,這道理啊,擱哪兒都中!那些拿礦泉水比麥子的視頻,咋就不說政府的補貼、農民的法子?
極端天氣多,種地不易,但咱農民從來沒閑著,總在想招兒。
下次再看見這類視頻,別急著掉眼淚,多想想田埂上的新變化。
糧食的價值,從來不在一瓶水的價格里,在咱端穩的飯碗里。關注天氣號,了解更多種地實用信息,咱一起把田種好。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情況以當地實際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