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田中國發布的銷售數據顯示,2025年4月終端汽車銷量為43,689輛,較去年同期下降40.8%。今年1-4月累計銷量201,576輛,同比減少28.2%。這份成績單折射出這家深耕中國市場三十年的跨國車企,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
回望2020年達到162.7萬輛的銷量峰值后,本田在華銷量已連續五年滑坡:2021年同比下滑4%,2022年降幅擴大至21%,2023年收窄至10%,2024年跌幅再度攀升至31%。這種持續下探的曲線,與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性變革形成鮮明對照。
具體車型表現更凸顯危機深度:CR-V作為唯一月銷過萬的車型,12,400輛的成績較歷史高點差距明顯;雅閣、皓影等經典車型徘徊在萬輛關口下方;新推出的廣汽本田P7首月交付432輛,東風本田S7僅62輛的銷售數據,反映出新能源轉型的階段性困局。
在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的中國市場,本田面臨的不僅是產品迭代的考驗,更深層的挑戰來自體系能力的重構。目前本田在華兩家合資公司共推出10款新能源車型,但售價區間橫跨15萬至31萬元,產品定位存在重疊。近期東風本田對S7的定價調整,折射出企業對市場競爭的應對仍顯被動。渠道網絡方面,傳統4S店模式與新能源用戶直聯需求間的矛盾逐漸顯現。
值得關注的是,本田在混合動力領域的技術積淀仍具優勢。i-MMD系統累計裝車量突破50萬臺,在非限購城市仍保持較高認可度。如何將這種技術優勢轉化為電動化時代的競爭壁壘,或將決定轉型的最終成效。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處于百年變局的關鍵節點。對于跨國車企而言,既要應對新能源轉型的技術挑戰,又需破解本土化創新的組織難題。本田的案例具有典型意義:其既有全球化技術儲備與質量控制體系的優勢,也面臨決策鏈條較長、市場響應速度較慢的固有局限。
業內人士指出,2025-2027年將是外資品牌轉型的關鍵窗口期。隨著歐盟碳關稅政策實施和國內雙積分制度加嚴,企業在燃油車與新能源之間的戰略搖擺成本將顯著增加。能否在智能電動化領域建立差異化優勢,將成為存量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
站在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本田中國的轉型之路既充滿挑戰,也蘊含機遇。對于關注汽車行業的觀察者而言,這家企業的戰略抉擇與技術突破,都將為研判跨國車企轉型提供重要范本。市場終將檢驗,深厚的技術積淀與果斷的轉型決心,究竟能否轉化為新時代的市場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