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高增長”背后,一點不簡單!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很久沒有如此高歌猛進了。各家上市車企2025年以來紛紛發力,市場激烈競爭下,經銷商也只能陪太子讀書,全面跟進。
5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簡稱“乘聯分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4月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75.5萬輛,同比增長14.5%,環比下降9.4%,成為僅次于2018年4月181萬輛的歷史同期第二高位。
01
今年以來,中國乘用車零售銷量已累計達687.2萬輛,同比增長7.9%。中汽協統計數據則顯示,1-4月,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經雙雙超過1000萬輛大關。
與此同時,4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90.5萬輛,同比增長33.9%,環比下降8.7%;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51.5%,環比增長0.4個百分點,為年內新高;1-4月累計零售332.4萬輛,增長35.7%,是推動中國汽車產銷增長的主要動力。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由于今年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啟動早,補貼政策一步到位,年初市場增長較好,價格戰因此相對溫和,行業內卷狀態因市場增長而改善,今年4月零售同比增速是近十年正常年份同期的“最高增速”。
02
《汽車K線》從商務部獲悉,截至5月11日,2025年中國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達322.5萬份,其中汽車報廢更新103.5萬份,置換更新219萬份。自2024年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累計補貼申請量已突破1000萬份。
不僅有效地拉動了中國車市和消費增長,也提振中國各家上市車企一季度財務表現。
數據顯示,4月中國主要乘用車廠商批發219萬輛,同比增長10.7%;乘用車產量為223萬輛,同比增長11.2%,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除了國內銷量在政策拉動下的增長,出口則是緩解國內市場壓力的另一個維度。
畢竟,從數據上不難發現,批發與零售之間還是有超過40萬輛的鴻溝,需要海外市場來填補。
今年4月,我國乘用車出口(含整車與CKD)42.3萬輛,同比下降2%,環比增長7%。這意味著出口已成為消化中國乘用車產能的重要力量,對于降低國內庫存積壓起到明顯的積極作用。
03
5月12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簡稱“流通協會”)發布的2025年4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顯示,4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41,環比下降9.6%,同比下降17.1%,庫存水平處于警戒線以下,處于合理區間。
調查中提到,根據4月份中國乘用車終端銷量約達175萬輛進行測算,4月末汽車經銷商庫存總量在247萬輛左右,較上月下降。
分品牌類型看,4月除自主品牌庫存系數由3月的1.37上漲到1.47外,高端豪華及進口、合資品牌的庫存系數均明顯下降。
然而,仍有11個汽車品牌經銷商庫存系數超2個月,存在經營壓力和較大風險。
其中,廣汽傳祺、上汽通用雪佛蘭和捷豹路虎庫存深度最高。
04
需要汽車行業警惕的是,流通協會綜合反映市場需求和庫存壓力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4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9.8%,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環比上升5.2個百分點。
該庫存預警指數位于榮枯線之上,表明汽車流通行業仍處在不景氣區間。調查報告中重點提到,有58.2%的經銷商表示4月銷量下滑,其中38.4%的經銷商認為降幅超5%,僅18.5%的認為銷量環比上升。
在調查中,近46%的經銷商認為,車展、新車密集發布與營銷活動,的確能吸引消費者到店,一定程度上帶動訂單轉化率增長;但市場競爭加劇導致終端價格持續下行,導致消費者觀望情緒蔓延,削弱了車展對短期內成交的拉動作用。
流通協會的庫存預警分指數中,市場需求指數已從3月的54.5%下降至33.2%。
不難發現,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一邊是產銷創新高,而另一邊是經銷商長期承擔的壓力并沒有得到根本釋放。
05
資本市場同樣可以直觀地反映出經銷商經營普遍承壓的現實。
《汽車K線》5月12日發布的2025年第17期“汽車股漲跌榜”中,經銷商百得利控股下跌12.86%,在統計在冊的98只汽車股中排名墊底。
不僅如此,“經銷商/零售”板塊中,12家上市公司有半數股價較前一周持平或下跌,且4家跌幅超過3%;而上漲的6家中,僅國美零售(+4.76%)與途虎(+3.8%)漲幅較為明顯,真正意義上的汽車經銷商周漲幅均不足1.5%。
漲幅最高的國機汽車(+1.42%),今年一季度營收82.25億元,同比下滑14.84%,歸母凈利潤即便同比增長9.08%,也僅有1.34億元。
「來源:國機汽車2025年一季報」
周漲幅緊隨其后的中升控股,尚未發布一季報,但從其2024年報看,狀況同樣不甚理想。
去年,中升控股營業收入下降6.23%至1681.24億元,連續第二年營收收窄;歸母凈利潤32.1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5.99%,這已經是其利潤連續第三年大幅縮水,且降幅呈現出逐步擴大的趨勢。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表示,鑒于中高端及豪華品牌或仍將面臨份額下滑及價格競爭風險,下調了對這家上市經銷商龍頭企業的業績預期。
這只是當下上市經銷商生存狀況的縮影。
06
今年4月,有14款車型降價,雖較去年同期的41款大幅下降,中國汽車市場的降價潮已明顯呈現出降溫特征,但只是換了一種新花樣。
自2024年下半年開始,多家上市車企紛紛推出“一口價”政策,價格競爭就開始逐漸從經銷商一側轉移至主機廠。
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新車或換代產品上市,價格往往直接突破原有價格下限。包括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汽車、比亞迪、奇瑞汽車等旗下產品不斷給人價格驚喜,甚至是驚嚇。
對此,崔東樹認為,以提升新車性價比方式進行的價格競爭,較利于汽車市場良性發展。
另外,他還提到,4月份大約70%的私人購車用戶是以舊換新的受益者,私人首購用戶降到31%左右,消費升級的增換購,成為購車消費絕對主流。
然而,經過持續一年的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存量舊車換購需求已在相當程度上得到釋放,接下來如果繼續推動汽車消費,以拉動內需,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各家上市車企和經銷商層面,就需要思考如何激活無車群體的購車需求,并滿足其剛性需求。
近段時間,汽車限購城市進一步放開限購促消費的風聲再起。
以北京為例,超350萬搖號大軍如果能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入汽車市場,或許會成為進一步提振中國汽車消費的又一重要引擎。對于業績仍然存在壓力的上市車企,同樣寄希望于此。
Views of AutosKline:
車企的“一口價”政策,一方面讓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趨緩,另一方面也確實讓經銷商不至于將全部精力用在價格競爭之上。
不過,當政策刺激的效果逐漸出現遞減,經銷商仍需要沖在前線,如何平衡好自身與車企的關系和經營壓力,很快又要成為必答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