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騎行的熱度似乎沒有那么高了?
近期,有一個熱搜讓小編感到疑惑,那就是——騎行經濟的落寞。尤其是自行車企業的營收直線下滑,像皮娜、喜德盛等等知名自行車品牌也都紛紛下場降價。可就算如此,依舊是于事無補,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小編查閱了許多資料,得出了以下三個原因,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繼續看下去哦。
經濟環境不容樂觀:大家手里沒錢了
要知道,現如今的經濟環境,是肉眼可見的下滑。
生活成本的增加,到手的工資卻不見增加。伴隨成本增加的,還有失業率。尤其是青年群體及中年群體,他們作為騎行消費的主力軍,消費能力大大削弱,怎么能再一次推動騎行經濟的發展呢?
其實要小編說,盛極必衰的道理平等適用于每一個圈層。
騎行經濟的繁華不過是情緒高漲的消費者帶來的曇花一現,從大熱轉變為平淡,這是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罷了~
借著這一觀點的闡述,我們也由此可以得出下一結論:消費觀念的轉變。
消費觀念轉變:實用主義的盛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騎行熱的出現,不過是順應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
23-24年,是騎行熱的鼎盛時期。那是因為由于長時間的疫情影響,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意愿十分強烈。而騎行,只不過是碰巧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而且,他有一個很致命,也注定是無法保持熱度的一個缺陷。那就是缺乏長期文化根基。
隨著社交平臺上騎行內容熱度減退,消費者興趣轉向其他運動,就比如露營、健身房等等或更具技術感的電動產品。山地車等細分市場的崛起也分流了傳統自行車需求。
一輛價值不菲的自行車并非是一個“次拋”品。大部分的人遵循著能騎就不換的實用主義遵旨,這也就導致了自行車的滯銷。
市場大變化:同品類新興產品的出現
同樣影響騎行經濟的還有大環境變化的因素。
要知道,騎行經濟有一個強勁的對手,那就是共享單車。據不完全統計,共享單車日均騎行量在 2023 年已達 311.57 萬人次,北美市場也快速增長,提供了便捷的短途出行選擇。
電動自行車則憑借政策補貼價格優勢,在2024 年銷量突破 1300 萬輛,成為替代傳統自行車的主力。其智能化、長續航等特性更貼合現代通勤需求。
新型短途交通工具崛起,就例如電動滑板車市場規模預計 2031 年達 393.4 億元,尤其在北美和歐洲廣受歡迎。這類產品體積小、易攜帶,滿足 “最后一公里” 需求,進一步分流了自行車用戶。
汽車市場回暖與價格戰 2025 年汽車價格戰壓力減緩,市場回暖,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汽車作為中長途出行工具。共享汽車、網約車的普及也削弱了自行車在家庭出行中的必要性。
不得不說,現如今的騎行經濟早已經變得平淡不已。
其實,這些與騎友來說都沒有什么關系!只要愛騎,能騎,有一輛車,隨時隨地出發就好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