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5
當橋梁的鋼鐵線條遇上山水的自然肌理,再點綴以璀璨的人間燈火,這樣的畫面在攝影師張坤琨的鏡頭下,總能幻化成充滿詩意的視覺交響。他不是在簡單記錄風景,而是在等待光影最動人的瞬間,用快門繪制最具質感的重慶城市肖像。
作為重慶攝影界的標桿人物,張坤琨的名字已成為重慶城市攝影的標志性符號,近年來重慶眾多“網紅”影像的背后,都烙印著他獨特的視覺簽名,它們廣泛出現在機場、地鐵、公交等城市窗口,無聲地與萬千市民、廣大游客進行著交流。
一部相機開啟攝影人生
封橋迎客。張坤琨 攝
張坤琨與攝影的結緣,可以從他的童年說起。1982年,父親買了家里第一臺膠片相機,記錄他的成長過程。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背著相機,用懵懂的認知與喜愛,按下自己攝影人生的第一次快門。“那時用相機拍照,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每按一次快門,都對角度要求十分嚴謹。”張坤琨回憶,“其實用相機記錄生活,于我而言是一種傳承,就像我現在時常也會拍攝我的孩子,就是希望他長大后某天翻到這些照片,都能勾起一段珍貴的回憶。”
2001年,18歲的張坤琨考入四川美術學院,開始了他的藝術求學之路。為了提升專業能力,他將鏡頭對準重慶的大街小巷,通過捕捉城市的煙火氣,來探尋設計與美學的靈感源泉。“攝影不僅是愛好,更是靈感的積累,每一張照片都可能成為未來創作的素材。”張坤琨說。
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慶立體的交通方式。張坤琨 攝
在張坤琨的攝影作品中,《驚鴻一瞥》尤其讓他印象深刻——藍調夜幕下,一道閃電劈開重慶的夜空,與長江大橋下“春姑娘”雕塑交相輝映,形成極具沖擊力的畫面。然而,這樣的瞬間并非隨手可得。為了拍攝這組照片,他守候了無數個藍調時刻,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契合。
“閃電的軌跡無法預測,而天氣的透度、拍攝的角度,每一個細節都要剛剛好。”張坤琨說。他常常在暴雨來臨前開始蹲守,架好三腳架,調整參數,一等就是幾個小時,但這位“攝影重度患者”依然樂此不疲,他坦言:“用全景拍攝閃電再切片,難度會小很多,但我更傾向用長焦來捕捉,這樣畫面定格瞬間才更有意義。”
驚鴻一瞥。張坤琨 攝
老重慶的獨屬記憶
在重慶少年宮楊森公館舊址旁,一座水磨石滑梯靜靜矗立了數十年,這個被老重慶人稱為“賴寧梭梭灘”的地方,在張坤琨的鏡頭里成為了最鮮活的城市記憶符號——斑駁的滑道倒影著黃葛樹影,石質表面留著經年累月磨出的光滑痕跡。
“2018年掃街時,賴寧滑滑梯就是記憶中的模樣,現在7年過去了,照片里的娃兒應該都上初高中了吧。”張坤琨感慨。
少年宮賴寧滑滑梯。張坤琨 攝
在那個沒有游戲機的年代,滑滑梯就像孩子心中的“歡樂谷”,是城市最鮮活的記憶符號。
如今城市更新蝶變,有味道的重慶老社區越來越少,如果沒有照片記錄,可能很難再找到這些人間煙火。“我把這幾年拍攝到的重慶100個老社區逐一整理,發現其中有的已經消失,有的還能拍到,但岌岌可危。”在張坤琨看來,少年宮里代代相傳的嬉戲身影,解放碑下永遠熱鬧的十字路口,長江索道車廂里的家長里短,都是這座城市發展的縮影,它們凝聚著重慶城市的精、氣、神,在變化中堅守本色,在傳承中孕育新生。
正如張坤琨所言:“真正的城市精神,永遠生長在普通人的共同記憶里。”
一眼望去,5列軌道列車,無數的橋梁與山城重慶獨特的地形地貌完美融合。張坤琨 攝
人生就是不斷挑戰
35歲那年,張坤琨做了一個讓身邊人意外的決定——辭去穩定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攝影師。但與傳統攝影師不同,他并未止步于靜態影像,而是敏銳地捕捉到新媒體時代的趨勢,用動態影像重新詮釋重慶這座城市的靈魂。
“重慶是8D魔幻城市,它的魅力在于流動的軌道穿樓、翻滾的火鍋熱氣、夜晚洪崖洞的燈光變幻,這些靈動的瞬間單靠照片很難完全傳遞。”張坤琨說。
在短視頻和社交媒體盛行的今天,要讓城市風貌更生動地呈現,就必須突破傳統攝影的邊界。轉型后,他開始嘗試短視頻、航拍、微紀錄片等動態表現形式,用流動的影像記錄重慶的立體與鮮活,讓觀眾感受到更真實的“山城脈搏”。
巳巳如意。張坤琨 攝
2018年,上游新聞成立拍客頻道,張坤琨成為首批簽約攝影師。通過上游新聞,越來越多的讀者通過他的攝影作品感受到大美重慶的魅力。
重慶兩江交匯全景圖。張坤琨 攝
面對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攝影行業,張坤琨認為,技術可以學習,但獨特的個人風格才是核心競爭力。“不要盲目跟風流行色調或構圖,要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題材和表達方式。”他建議年輕攝影師可以嘗試AI輔助創作,但核心仍要堅守藝術本質。張坤琨說:“其實人生就是不斷挑戰,只有不斷突破自己,才能讓作品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上游新聞記者 冉文 吳思倩 視頻剪輯 徐長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