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三軍將領聯合發表“勝利宣言”·】——?
在5月11日這一天,新德里軍事總部迎來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新聞發布會。
來自印度三軍的高級將領們齊聚一堂,其中包括空軍元帥AK·巴蒂、陸軍中將拉吉夫·蓋伊以及海軍中將AN·普拉莫德。他們共同宣布了“辛多爾行動”的圓滿落幕。
發布會上,空軍元帥巴蒂的一句話迅速吸引了媒體的目光——他確認所有飛行員都已安全返回。這一表述很快成為了印度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核心內容。
回想起1999年的卡吉爾沖突,當時有飛行員被俘,那是一段讓印度難以忘懷的屈辱歷史。而這一次,印度空軍似乎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任務,沒有出現任何人員傷亡。
與此同時,巴蒂對于擊落巴基斯坦戰機的描述顯得格外含糊。他既沒有提供具體的數字,也沒有否認相關的戰果,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為印度方面保留了戰略上的解釋空間。
陸軍中將蓋伊則通過展示衛星圖像和作戰地圖,詳細闡述了對穆里德克虔誠軍基地等恐怖設施的精確打擊。這位在克什米爾地區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軍官,巧妙地利用技術性語言轉移了國際社會對平民傷亡問題的關注。
海軍中將普拉莫德進一步揭示了印度海軍在阿拉伯海的全面部署情況。這一戰略布局成功切斷了巴基斯坦可能采取的海上反擊路徑。
三位將領的協同發言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勝利畫面:空中實現了完全掌控,陸地上進行了精準打擊,海上完成了戰略封鎖。
他們以統一的口徑和自信的姿態向國內外傳遞出明確的信息:印度已經達成戰略目標,保持了軍事優勢,并維護了國家尊嚴。
當天晚上,印度各大媒體紛紛以“辛多爾行動圓滿成功”為標題進行報道,社交媒體上也掀起了一股愛國熱潮。這充分證明了他們的信息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
?——【·“雙贏”背后,信息如何被操控?·】——?
在現代沖突中,媒體的作用往往比實際戰場更加關鍵。
“辛多爾行動”期間,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展開了一場精心策劃的信息對抗戰。雙方各自構建有利于自己的敘事框架,爭奪國際輿論支持并穩固國內民眾的信心。
從行動開始,印度主流媒體就采用了一種統一的說法——“精確打擊恐怖基礎設施”。像《印度時報》和《印度教徒報》這樣的權威媒體不斷強調這次行動的反恐性質,將其定位為針對恐怖組織而非巴基斯坦國家的行為。
印度電視頻道播放了一些模糊的打擊畫面和軍方提供的短視頻,營造出一種如同手術刀般精準的行動印象。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媒體則將此次事件定義為“對主權領土的無端侵犯”。《黎明報》和Geo電視臺大量展示了被炸毀的清真寺和民居畫面,突出了平民傷亡的情況,激發了國內強烈的憤怒情緒。
巴基斯坦軍方聲稱,印度的襲擊導致31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多名婦女和兒童。這個數字很快就被國際媒體報道引用。
社交媒體成為了這場信息戰的主要戰場。X平臺上,印度網民廣泛傳播帶有#OperationSindoorSuccess和#IndiaStrikesBack標簽的內容,而巴基斯坦網民則積極推廣#PakistanDefeatsModi和#IndianLies等標簽。
雙方都使用精心挑選的圖片和視頻片段來支持自己的說法,導致大量未經驗證的信息在網絡上流傳。
最引人注目的爭議點集中在軍事損失上。巴基斯坦方面宣稱擊落了五架印度戰機,并展示了所謂的墜機殘骸照片。
對此,印度選擇了戰略性沉默。巴蒂元帥關于“所有飛行員安全返航”的表述巧妙地避開了可能存在的飛機損失問題,同時著重強調了人員的安全,為國內輿論提供了積極解讀的空間。
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宣布5月11日為“感恩日”,慶祝“成功抵御侵略”。巴基斯坦媒體廣泛報道了防空系統成功攔截印度導彈以及使用國產戰機摧毀印度S-400系統的消息,盡管后者遭到了印度方面的堅決否認。
平民傷亡問題成為了信息戰中的核心爭論點。印度官方堅稱僅針對恐怖組織基礎設施進行精準打擊,從未攻擊任何平民或宗教場所。
然而,國際人權組織的初步調查顯示,在巴控克什米爾和旁遮普省確實存在清真寺被炸毀并造成平民傷亡的情況。這些報告在國際媒體上得到了廣泛傳播,但在印度國內卻幾乎看不到相關報道,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信息生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三軍將領聯合舉行了這場新聞發布會。其主要目的是重新奪回敘事控制權,特別是在國際輿論對行動精準性提出質疑的時候。
將領們的協調一致表現和從容自信態度,向國內民眾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印度已經實現了軍事目標,保持了戰略優勢,捍衛了國家尊嚴。
這一敘事在國內獲得了廣泛認同,民調顯示超過八成的印度民眾認為“辛多爾行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國際社會如何調停印巴危機?·】——?
隨著印巴沖突的升級,國際社會也成為了各方勢力角逐的新舞臺。
美國總統特朗普采取了一種實用主義的雙軌策略。他在公開場合表示希望沖突盡快結束,同時派副總統發表言論稱沖突“與美國無關”。
這種表面上看似矛盾的立場實際上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務實的外交政策——公開淡化直接介入,同時在幕后積極推動調解。
國務卿魯比奧成為了美國外交努力的主要執行者。他與印巴兩國的安全官員進行了密集溝通,敦促雙方保持溝通渠道暢通并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
歐盟對印度的批評立場更為明顯,高級外交官呼吁印方保持克制并遵守國際人道法,暗示對空襲造成平民傷亡的擔憂。
這一表態在新德里引起了不滿,印度外交部回應稱歐盟首先應當譴責恐怖主義而非指責受害國家。
令人意外的是,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在這場危機調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沙特外交大臣緊急訪問伊斯蘭堡,土耳其總統與莫迪進行了長時間通話。
這兩個傳統上與巴基斯坦關系更為密切的國家選擇扮演調解者的角色,反映出中東地緣政治微妙的變化——沙特和土耳其正尋求與印度建立更平衡的關系,同時維持與巴基斯坦的傳統友誼。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沖突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呼吁各方最大限度地保持克制。
然而,安理會未能就危機發表一致聲明,主要原因在于常任理事國之間的分歧——法英支持明確譴責恐怖主義的同時呼吁克制,中國則主張平衡提及克什米爾問題的根源性解決。
最終,在多方壓力和調解下,印巴雙方同意于5月10日下午5點實施停火。
對于國際社會而言,這是一個多邊外交成功的案例;而對于印度國內民眾來說,則是“印度軍事力量迫使巴基斯坦屈服”的結果。
三軍將領聯合發布會恰到好處地強化了后一種解讀,使印度民眾堅信:無論國際評價如何,印度在這場沖突中贏得了勝利。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