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507空戰已經過去幾天,我一直在等待戰果的確認?,F在可以明確的說,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斗機被巴基斯坦殲-10CE以霹靂-15E導彈精準擊落,其墜毀地點距離邊境線有70公里左右,證明空空導彈的射程非常遠,這讓西方戰斗機的空優技術神話一夜間破滅。而中國戰斗機“沒有實戰經驗”的說法,也成為笑談。巴副總理甚至聲稱,殲-10C本來可以擊落幾十架印度戰斗機,后來為了避免戰爭規模擴大,“手下留情”僅擊落5架。要注意,巴方確認,所有印軍戰斗機僅被殲-10CP擊落。而且印度還有人拾到了霹靂-15空空導彈的殘骸,充分證明巴方所言非虛。
對印度人而言,這不僅僅是恥辱,而是一場高技術兵器較量時出現的碾壓性局面。可以說,莫迪老仙這一局復仇之舉,實際是在“自大”心理趨勢下的送人頭。而天天將陣風是“游戲規則改變者”掛在嘴上的印度將軍們,估計羞愧的無地自容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不是說殲-10CE與陣風是旗鼓相當嗎?怎么印度人把攻勢作戰打成這個熊樣?
其實,這一結果絕非偶然,而是中國新一代空戰體系技術領先的直接體現。而這一次被羞辱的不止是印度空軍,而是整個歐洲和美國的空戰技術體系。
這場碾壓性空戰的結局,根本原因是多種因素使然:
其一,戰斗機的雷達性能碾壓。殲-10CE搭載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探測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可在超視距范圍內鎖定目標,而印度“陣風”的RBE-2-AA雷達雖為AESA,但天線尺寸較小,而且使用的是落后一代的砷化鎵原器件,探測距離和抗干擾能力遜于中方雷達。
其二,空空導彈的跨代優勢。霹靂-15E導彈射程達145公里以上,遠超印度“陣風”配備的“米卡”導彈(射程約50公里)和“流星”導彈(150公里)。霹靂-15E采用“雙脈沖發動機+數據鏈修正”技術,可在超遠距離精準打擊,而印方導彈因雷達引導能力不足,難以發揮理論射程110。實戰中,巴方殲-10CE通過復合掛架攜帶4枚霹靂-15E,形成飽和打擊火力,而“陣風”僅能被動防御。
其三、預警機與數據鏈:體系化作戰的絕對壓制
巴基斯坦從中國引進的ZDK-03預警機與殲-10CE、梟龍Block3構建了無縫協同的空戰網絡,而印度空軍的“百家衣”裝備體系則漏洞百出。ZDK-03預警機配備旋轉式有源相控陣雷達,可實時監控全空域并指揮多機協同作戰,而印度依賴的俄制A-50預警機與法制“陣風”數據鏈不兼容,導致戰場態勢感知支離破碎。
巴基斯坦的“中國標準體系”實現了戰機、預警機、地面防空系統(如紅旗-9)的實時數據共享,形成“發現即摧毀”的閉環;而印度空軍因裝備來源復雜(俄、法、以多國混用),依賴語音指揮和人工協調,反應速度落后一代。
第四,殲-10CE是一款半隱身戰斗機,在超視距空戰時被發射和鎖定的距離要遠遠小于非隱身戰斗機。隱身性能優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印巴空戰的結果。
最后是戰術策劃不夠細致,此次空戰暴露了印度空軍“重單機性能、輕體系協同”的致命缺陷。
巴方依托預警機全程跟蹤印軍戰機起飛軌跡,并通過數據鏈將目標信息實時分發至殲-10CE,使其在印方戰機進入射程前完成鎖定。
反觀印度,缺乏統一的信息化指揮體系,“陣風”在超視距階段已喪失主動權,又因為攜帶對地攻擊彈藥機動性能嚴重下降,發射完導彈后返回,淪為“空中活靶子”。
這場空戰不僅戳破“西方裝備實戰經驗至上”的神話,更揭示了中美潛在沖突中美軍可能面臨的困境。
因為,中國自用空戰裝備的全面領先美軍。中國空警-500采用數字陣列雷達,技術領先美軍E-3“望樓”兩代。
中國自用版霹靂-15射程超200公里,搭配殲-20隱身戰機形成“隱身狙殺”能力,而美軍F-35的AIM-120D射程僅140公里,且雷達性能落后于殲-20的氮化鎵雷達。殲-20的隱身設計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使其在東海、南海多次與F-35對峙中不落下風,甚至被美飛行員評價為“難以追蹤”。
印巴空戰證明,現代空戰勝負取決于體系化、信息化和裝備代差,而非單機性能或“實戰經驗”神話。中國通過向巴基斯坦輸出完整空戰體系,不僅重塑南亞力量平衡,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式軍事技術生態”的壓倒性優勢。若美軍仍固守“技術霸權”思維,忽視體系化創新的緊迫性,未來或將付出比印度更慘重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