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術經典,是指那些具有原創性、代表性、典范性的,體現人類最高等級(classic)知識的傳世之作,它們可以超越時空,在歲月的淘洗中愈發展現思想光芒。每一部經典都是學術發展史上的重要節點,它開創或奠定了新的知識體系,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理論和思維方法,并成為后人知識創新的出發點。每一個學科都有其學術經典,那么,輿論學的經典有哪些呢?與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傳統學科相比,輿論學的應用性較強,這個定位使其研究取向為追蹤熱點事件,解決現實需求。這在表面上雖熱鬧非凡,但也弱化了閱讀經典的意義,從學科建設的角度看,輿論學仍然是一個發展脈絡模糊、學科邊界不清、學術共識較低的學科,總體體現出“學為末、術為主、策為上”的特點。那么,輿論學研究有沒有獨特、深刻的問題域、理論域和方法域?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重新回溯或梳理輿論學的學科淵源,深入群體心理、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文化權力乃至話語修辭汲取養分,以增加輿論學研究的理論厚度。
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對公眾輿論的關注最早源于17、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的理論主張與政治實踐。資產階級理論家們鼓吹輿論是自由民主政治統治合法性的標尺,自此,輿論與天賦人權、社會契約、主權在民等民主理念交織在一起,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奉行的價值圭臬。正如約翰·洛克所言:“政府的統治必須基于人民的同意。除非基于他們的同意和基于他們所授予的權威,否則沒有人能夠享有制定社會法律的權力。”讓-雅克·盧梭則將輿論美化為至高無上的“公意”。隨著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輿論的合法性標尺從主權轉移到了治權,輿論研究的取向也從抽象的政治權力本位轉向具體的經濟利益本位;受自然科學和行為主義研究的影響,輿論研究的方法也從整體主義的理論預設轉向個體主義的民意測驗、民意調查等。“20世紀的公眾輿論學著作更清晰地反映了社會心理學的視野而非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觀照。”
“群氓的時代”?——精英主義理論家眼中的輿論思想
精英主義的輿論思想認為,占多數的公眾無法承擔起政治統治和社會治理的責任,因而主張由少數社會精英來領導大眾。精英主義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城邦和古羅馬共和國:前者雖然提出了民主制度思想,但政治權力卻由貴族精英和合法公民所有;后者由元老院掌握最高統治權,認為如果將權力交給缺乏智識的人民將會帶來暴民政治。到了16世紀,意大利思想家尼可羅·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一書中留下了精英主義的蛛絲馬跡,他洞悉了人性、歷史、權力、利益與社會輿論之間的關系,認為君主要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需要遵循一些行事原則以留下良好的輿論口碑。與馬基雅維利寫給絕對君主的“腹黑”箴言相比,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針對群體心態和行為的大膽描述則令人不寒而栗。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他將群體視為“群氓”和“掙脫了鎖鏈的公眾”,正常的個體一旦加入就會產生可怕的群體非理性行為。勒龐的群體心理學影響了一大批精英主義理論家,群眾心理研究成為一種潮流,這種思想潮流初步奠定了以加塔諾·莫斯卡、維爾弗雷多·帕累托和羅伯特·米歇爾斯為代表的早期精英主義取向的輿論學基礎,并在19世紀末經歷了“社會心理學轉向”。米歇爾斯結合19世紀末歐洲特別是德國社會主義政黨組織的發展實踐發現,即使堅信社會民主原則的社會主義政黨,也難逃走向寡頭統治的命運。寡頭統治是任何試圖實現集體行動的組織的必然結果,是任何有著良好愿望的人無法改變的“鐵律”。奧爾特加·加塞特將大眾作為一個統一的人格來看待,忽視個性。在他眼里,大眾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沒有責任感,平庸而沒有文化,并且安于現狀。塞奇·莫斯科維奇就在《群氓的時代》中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個體的非理性行為:大眾成為精英操作的“木偶”,由此造就“群氓的時代”。勒龐等人成為風靡一時的精英民主理論的思想來源,他們認為將民主政治寄希望于大眾是不現實的,所謂自由民主不過是虛假的民主。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對宣傳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輿論學的發展。作為新聞評論家的沃爾特·李普曼成為享有盛譽的輿論研究者,其《輿論》《幻影公眾》被公認為傳播學和輿論學研究的經典之作。愛德華·伯內斯的《輿論的結晶》將輿論描述為一種難以定義、反復多變的個人意見的聚合,因而存在被塑造的可能,認為關注輿論要從關注個體出發。受勒龐、加布里埃爾·塔爾德、李普曼等精英主義思想家的影響,哈羅德·拉斯韋爾成為坦率的精英論者,他指出公開的政治行動是私人的、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心理內驅力的投射。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拉斯韋爾從心理戰、宣傳戰及情報工作中受到啟發,其對于宣傳的定義、性質及策略等方面開創性的思考豐富了宣傳研究。當“傳播”逐漸被“宣傳”替代,在精確、嚴謹的定量方法的加持下,經驗主義研究成為學界主流。1946年出版的《宣傳、傳播和輿論指南》主要引介了當時學界關于傳播效果的前沿知識,并對“有目的的宣傳活動”進行了全面探討。這種以人文關懷為起點,以研究問題為導向的進路原本是傳播學經驗學派奠基人的初衷,但后來研究方法作為探知真理的手段卻愈發成為真理本身,圍繞方法的爭論至今不減,這也是當前我們重讀經典的原因所在。拉斯韋爾進行了大量基礎性的定量研究,但一直對數據的真實價值表示懷疑,并把反思和校準當作研究的核心,這一點無疑值得他的精神門徒繼承和學習。戴維·杜魯門的《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公眾輿論》中關注現代西方民主制度中的利益集團這一特殊政治主體,考察其如何介入政治過程并對美國政治結構產生影響。杜魯門撰寫該書時正值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他敏銳地發現利益集團為了獲得廣泛的群眾支持,在塑造輿論、影響立法和選舉等政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杜魯門認為,公眾輿論是個人觀點的集合,但輿論的政治效果并不取決于人數的多少,少數人也是公眾的一部分;輿論與觀點的合理性及穩定性、行動的意愿及能力有關。同時,杜魯門對輿論和宣傳做了區分,但并沒有否定宣傳,而是把它當作一種交流的方式,認為政治利益集團的所有活動本質上 都是宣傳。即便如此,杜魯門對美國代議制民主仍抱持樂觀態度,認為利益集團不會威脅民主體 系,利益集團的宣傳活動在道德上也是中立的。
(本文摘自《西方輿論學名著導讀》一書代序“輿論學研究的思想譜系”)
內容簡介
輿論是社會意識的流動鏡像,是理解公共交往的認知棱鏡。從古希臘的修辭術到啟蒙時代的公意觀再到互聯網時代的洶涌民意,輿論學在漫長的歷史脈絡中持續回應著媒介技術演替帶來的認識論斷裂,召喚著歷史經典與時代命題的跨時空共振,織就一幅理性光芒與思想暗流交錯的知識星圖。 本書以跨學科視野為經,以名著導讀為緯,系統梳理西方輿論思想自15世紀人文主義興起以來的理論譜系,涵括政治思想史、群體心理學、公共領域、情感社會學與傳播學等多個領域,聚焦精英主義與參與民主兩大輿論傳統,探討公眾與群眾、參與與民主、情感與理性、媒介與公共領域、謠言與社會心理以及輿論的測量與實踐等議題。通過經典文本重讀與問題意識錨定,本書力圖為數智時代的輿論學研究提供理論參照與想象空間,也為理解中國網絡輿論生態及其全球政治傳播格局開辟一條可對話的思想路徑。
作者簡介
郭小安,曾任教于華中科技大學,現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政治傳播、公共輿論。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和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獲第六屆新聞傳播學學會杰出青年獎。兼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重慶市智能傳播與城市國際推廣實驗室執行主任,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等刊物發表學術文章80余篇,入選2024年中國知網高被引學者TOP1%。
目錄
西方輿論學名著導讀
郭小安 主編
2025年4月出版
ISBN:9787301361900
定價:89.00元
北京大學出版社
編輯:斌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