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宇宙終將消亡的宿命,反而凸顯了人類意識的奇跡。
與慣常認知的科普著作不同,超弦理論的重要開拓者、哥倫比亞大學理論物理中心主任布萊恩·格林的《直到時間的盡頭》,仿若一曲融合物理學、哲學與文學的宇宙史詩。
從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到未來10^10^68年后的“時間盡頭”,作者以超弦理論開拓者的深邃視角,描繪了宇宙從誕生到寂滅的全景圖。
書中核心命題直擊人心:在熵增定律注定讓一切歸于混沌的宇宙中,短暫如露水的生命與意識,究竟有何意義?
[商品]
?一部宇宙史詩,一次生命意義的叩問
格林通過“演化”與“熵”的雙線敘事,揭示了宇宙的兩面性:演化創造秩序,生命與意識在偶然中誕生:而熵增則無情地將所有結構推向瓦解。
這種矛盾構成了人類存在的根本張力——我們既是秩序的產物,又注定成為混沌的祭品。書中對“意識如何從物質中涌現”“思維能否在時間盡頭留下痕跡”等問題的探討,將科學推向了形而上的哲學疆域。
科學理性與人文浪漫的完美交融
格林被譽為“詩人科學家”,其筆下的宇宙法則不再冰冷。
他將黑洞比作“廢熱垃圾桶”,將量子漲落形容為“薄紗般的縷縷光線”,甚至在弦論和《莊子》的“至大無外”間構建了詩意的聯想。這種獨特的文風,讓艱深的超弦理論、熱力學定律化作可感知的意象。
????
人類實際上被一分為二:他能認識到自己無上光耀的獨特之處,這讓他在自然界中脫穎而出,高高在上,但他也會回到三尺地下,在黑暗中默默腐爛,永遠消失。
我們如露如電,我們轉瞬成空。雖然我們的片刻例外且罕見,但這種認識能讓我們將生命的曇花一現和自我反思意識的稀有,作為價值和感恩的基礎。雖然我們還是會渴望擁有一份能夠持久的遺贈,但對宇宙時間軸的探索清楚地表明,我們無法實現這種渴望。
原價79,現僅43.5。感受物理學的極致浪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