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欽善先生,偶用筆名聞賢,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曾兼任古典文獻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孫先生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論語》研究、高適與龔自珍詩文研究、古文獻學研究和參與《全宋詩》編纂、主持《儒藏》等方面,《論語本解》《中國古文獻學史》《中國古文獻學》等著作,享譽學界,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古典文獻學人才。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鍔在《皇皇者華》中,分享了孫先生與自己交流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觀點。
孫欽善與王鍔合影
王鍔
孫先生,您培養了很多優秀研究生,他們的學術研究都做得非常好,如漆永祥、王嵐、張麗娟、顧永新等,我向您請教,您在培養古典文獻學研究生方面有哪些好的經驗和方法?
1996年漆永祥博士論文答辯合影
前排左起楊忠、安平秋、陳鐵民、王俊義、孫欽善、黃愛平、張衍田
孫欽善
到現在為止,我指導的碩士生共有13人,早已全部畢業;博士生共有26人,已畢業22人,在讀4人。我對研究生的培養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求學生路子要走正,即在學術上一定要嚴格按古文獻學的路數前行。關于這個路數,在前面談古文獻學的內涵和意義時已具體做過闡述。主要是考據與義理兼顧,即文字、音韻、訓詁及目錄、版本、校勘等學識和技能要扎實、全面,并擅長義理(思想內容)辨析。其中文字、音韻、訓詁的“小學”根基,尤其重要,學習、積累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必須持之以恒,艱苦努力,穩打穩扎。前面談古文獻學學科時提到學習古文獻忽視“小學”為“大謬”,確實如此,搞古文獻的人,“小學”功底不扎實不行。即使學古文獻專業出身的人,這一方面也不一定過關,其中有些人,做學生時聽魏建功先生講“文字音韻訓詁”課,就叫苦喊難,后來參加工作了,還會在教學或科研上出這方面的硬傷,鬧笑話,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警惕!另外,至今還有人把“小學”排斥在古文獻學內涵之外,這是一個嚴重的認識誤區!“小學”功底,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不僅對古文獻專業本科生如此,對碩士生、博士生依然如此,甚至對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史哲經法等學科的人也不例外,因為他們的研究對象,也以古文獻為依托,凡涉及古文獻,就不能不從古代語言文字入手。為落實這方面的要求,我講授“清代考據學”和“古文獻學與古代文史研究”兩門課,此外還指導研究生選修其他課程,并開出閱讀書目引導自學。
第二,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這一點是一切學科的共同要求,對于實踐性很強的古文獻學來說更是如此。通過科研項目帶動研究生的培養,效果很好,我深有體會。前面已經談到通過《全宋詩》編纂帶動研究生培養的情況,那里面談的還不限于我個人帶的研究生。現在編纂《儒藏》也是如此,我個人以“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方向招生的,已有7位博士生畢業,還有4人在讀。他們除了參加《儒藏》中心分配的書稿復檢、抽審任務外,還根據需要直接承擔書稿的校點工作。結合這些任務寫出相關研究論文,甚至衍生出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
1988年孫先生在陜西師范大學參加周曉薇、焦杰等碩士研究生答辯會
第三,慎重共商,確定學位論文選題。學位論文的寫作,是培養研究生的重要一環,論文選題的確定,力戒由導師命題作文的方式,而應根據研究生全面的情況,包括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因勢利導,慎重共商來確定。由提供科研項目平臺,既出成果,又出人才,是行之有效的。由參加科研項目自然衍生出學位論文選題,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但也不能強求一律。如我在編纂《全宋詩》期間帶的研究生,他們程度不同地受到編纂工作的鍛煉,但他們學位論文選題并非全由編纂《全宋詩》課題衍生。
由《全宋詩》課題衍生的學位論文選題固然可以做得很好,如吳鷗的碩士論文《楊萬里詩及其〈誠齋集〉》,王嵐的碩士論文《張詠年譜》、博士論文《宋人文集編刻及流傳叢考》,張躍明的碩士論文《邵雍〈伊川擊壤集〉版本考》,張弘泓的碩士論文《項安世生平、詩作、交游考》,陳曉蘭的碩士論文《孫覿生平事跡及其文集版本考》,劉彥捷的碩士論文《鄒浩交游考》,于博文的碩士論文《陸游詩思想分析及佚詩輯考——以計算機為輔助手段》。
非由《全宋詩》課題衍生的學位論文選題,由于照顧到學生的學術背景、優勢、興趣以及過往課題的延伸等因素,也可以做得很好,如漆永祥的博士學位論文《乾嘉考據學研究》,王德保的博士學位論文《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吳銘能的博士學位論文《梁任公古文獻思想研究初稿——以目錄學、辨偽學、清代學術史及諸子學為中心的考察》,顧永新的博士學位論文《歐陽修學術研究》,李敏辭的博士學位論文《〈朱子語類〉的文獻學研究》,韓國留學生李鐘美的博士學位論文《〈寒山詩〉版本研究》等。
孫欽善先生
其他非由集體科研衍生的學位論文選題也是如此,如劉希慶的博士學位論文《關于先秦秦漢文獻中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研究》,日本留學生田中千壽的博士學位論文《〈春秋公羊疏〉研究》,陳曉蘭的博士學位論文《南宋四明地區教育和學術研究》,胡元玲的博士學位論文《張載易學及道學研究—以〈橫渠易說〉與〈正蒙〉為主的探討》、梁繼紅的博士學位論文《章學誠學術研究》,谷建的博士學位論文《蘇轍學術研究—以經史之學為中心》,胡玉冰的博士學位論文《漢文西夏文獻考述》(后擴充為專著《傳統典籍中漢文西夏文獻研究》,200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韓國留學生唐潤熙的博士學位論文《韓國現存〈論語〉注釋書版本研究》等。因為博士學位論文與以往的研究課題有連續性,便于從深度方面開掘和從廣度方面開拓,取得更佳的效果。
· 2017年12月21日,王鍔老師于北京采訪孫欽善先生。
· 本文源自王鍔所著《皇皇者華——學禮堂訪談錄》,內容有所刪節。現題目為微信編輯所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