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被稱為是科幻音樂奠基之作的霍爾斯特《行星組曲》對后世影響巨大,當初威廉姆斯在創作星球大戰配樂時,導演表示要壯闊澎湃的交響史詩風格,打造星際廣闊且宏偉的格局,而這首龐大的《行星組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的參考范本之一。
因此在《星球大戰》的配樂中總能隱約找到《行星組曲》的蹤影,音樂里的風格與內容也都很容易讓人將兩者聯系于一起。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行星組曲》可說是霍爾斯特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作品,曲中運用了大膽的藝術想象力和新穎的管弦樂和聲與配器技巧,表現了宇宙間那種神奇莫測的境界,于1914年開始著手,全曲大抵于1916年完成。
整首樂曲分別由「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組成,對應于當時所知的太陽系中的7個行星。
每顆星球各自有代表的意象,例如,火星—戰爭使者、金星—和平使者、水星—飛行使者、木星—歡樂使者、土星—老年使者、天王星─魔術使者、海王星—神秘使者。
這部作品的意義對霍爾斯特來說不是用來描寫行星,而是透過星球來描寫人的一生,也因為當時受到占星學意義的啟發而作,它們并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話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聯系。如果需要什么音樂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曲的小標題足以說明與某些慶典活動有關的那種禮儀性的歡樂。
例如:土星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衰退,它也標志著理想的實現,而水星則是心靈的象征,火星代表著戰爭使者、木星代表歡樂使者而土星代表著老年使者,各個星球的排序就如同人生的歷程,從青壯到年老、莽撞躁進到沉穩豁達......
極具魅惑力與樂隊編制異常龐大的《行星組曲》一直以來都深得樂迷的喜愛,在一眾指揮家的眼里,此曲更是展現指揮與樂團詮釋實力以及默契度的最佳曲目之一。
因此數位指揮大家紛紛留有名演錄音,如:金裝卡拉揚的版本、由TELARC推出的普列文版等等都是深受推崇的版本。同樣地,由祖賓·梅塔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的此版《行星組曲》,亦是相當值得一聽的名版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