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文娛快訊
NEWS NEWS NEWS NEWS NEWS
日前,“波斯文化藝術之夜”在廣東省博物館二樓大堂舉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德黑蘭省文化遺產局副局長莫森·薩奧達提,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侯賽因阿里·達瑞西·穆特瓦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駐華大使館一等參贊阿伯馬杰德·阿爾波茲,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以及來自15個國家的駐穗總領事館官員出席了本次活動。
“波斯文化藝術之夜”是廣東省博物館年度大展“群星點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藝術瑰寶展”的延伸教育活動,旨在讓參與者更生動理解古波斯文化,沉浸式體驗文物大展。活動現場,觀眾既聽到來自伊朗的傳統樂器彈唱,也可以欣賞中國樂器、華裳的演繹。通過文化交融的精彩表演,解碼波斯文化藝術,以數字藝術賦能文化遺產的現代表達,為觀眾開啟一場時空漫游,呈現可感知的文明對話新范式。
在節目《琴弦?心弦》中,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嶺南古琴藝術省級傳承人謝東笑以中國歷史上文人相聚的詩意方式——曲水流觴為靈感來源,打譜編配古曲《流觴》。在古琴、手鼓與古箜篌流動的音符中,謝東笑和星海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張倩、婁萌三位音樂家徐徐展開絲路的樂詩對話。在節目《波斯?古韻》中,三位伊朗的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馬吉利博士和馬幸福博士、鄭州西亞斯學院張歡老師攜Setar、Tar 、Ney、Santour和Daf手鼓等波斯古樂器,用音樂帶領觀眾穿越伊朗高原的風沙,聆聽千年前的古韻。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帶來的華裳展演,展現古代服飾之美與絲路文化的交融,講述自公元前2世紀起,歷經漢唐等朝代,中伊以文化為舟共鑄絲路傳奇的友好詩篇。節目《百鳥朝鳳》通過嗩吶、笙和梆子的演繹,體現中伊文化藝術共鳴。嗩吶自波斯傳入中國后,在《百鳥朝鳳》中煥發新生。鳳凰在中國象征著祥瑞,在伊朗的寓言中亦是百鳥追尋的神鳥。
“群星點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藝術瑰寶展”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出,匯集了禮薩?阿巴斯博物館、德黑蘭大學穆卡達姆博物館、伊朗玻璃器與陶瓷器博物館、伊朗國家藝術館、伊朗國家地毯博物館共五家伊朗專題博物館自公元前3000年至二十世紀151件館藏精品,文物類別囊括陶瓷器、金屬器、玻璃器、波斯錦、波斯毯、細密畫等;并加以廣東省內相關文物精品,以“婆娑大地”“鏡像之境”“融榮互通”三大篇章,展示豐富多元的波斯文化藝術及中伊悠久燦爛的文明交流、互學互鑒的美好華章。據悉,本次展期至6月17日結束,展覽期間將舉辦多場配套教育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