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2025年5月12日是第十六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11日至17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地震、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加劇。
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保險業在防災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自然災害發生后,巨災保險可以為受災地區提供經濟補償,幫助受災居民和企業快速恢復生產生活,越來越受到關注。
2025年5月4日22時30分許,受強對流天氣影響,四川省汶川縣突發短時大風天氣災害,造成縣域內多處民房受損。經現場查勘核實,人保財險阿壩州分公司第一時間賠付漩口鎮百花村受災群眾楊清洪家本次事故損失340元。
雖然金額不大,但這筆迅速賠付是巨災保險發揮保障居民生命財產作用的一個縮影。此前發布的《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提出,“積極發揮商業保險作用,健全保險體系,發展巨災保險”?!蛾P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明確,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
當前,我國巨災保險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的保障范圍逐步擴大。除破壞性地震之外,臺風、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已被納入其中。與此同時,各地不斷推進巨災保險試點,地方政府共同探索區域性巨災保險項目,在臺風和洪水頻發的地區,試點開展巨災保險項目。
在政策引導下,2024年,作為首席共保人和執行機構,中國人保聯合40余家保險機構組成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共同體,為全國6439萬戶次居民提供22.36萬億元巨災風險保障;在地方層面,已在河北、四川、浙江等20個省落地地方性巨災保險項目。2024年,河北、湖北率先落地全災因、廣覆蓋、長周期的綜合性巨災保險試點,為群眾提供“人身+住房+室內財產”三層巨災保險保障。
在加大巨災保險保障力度的同時,近年來,保險公司通過科技賦能,加大產品創新,應用無人機、衛星遙感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災害風險評估、理賠和風險管理的能力。
中國再保開發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巨災風險模型,涵蓋地震、臺風、洪水等災害;太保產險自主研發巨災風險減量數智化平臺“風險雷達”,構建災害損失預警模型,實現數字化、可視化、智能化的防災減災一體化管理;中國人保自主研發“巨災安瀾”平臺,為風險減量服務提供技術支撐,依托“巨災經緯”可視化平臺實現風險地圖動態監測,解決承保策略執行難、風險累積監測難等問題。
巨災保險的實施離不開跨行業協作。此前發布的《關于加強金融氣象協同聯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推動巨災保險發展,研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影響,拓展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保險業務上的防災減災服務。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袁佳雙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要提高氣候異常、中長期極端天氣風險預估預測能力,為保險公司提供巨災的災前預警、災中災后重建的技術支持,聯合開發適應當地需求的直保和再保的巨災保險產品,提高風險減量管理能力。
業內人士表示,巨災保險的發展對于完善和創新我國多層次的國家風險治理和保險保障體系有著重要意義。下一步,要完善居民住宅巨災保險,支持有意愿地方政府通過巨災保險共同體開展巨災保險試點;鼓勵國內再保險公司加大對巨災風險支持力度,利用全球再保險市場分散風險,探索新型巨災風險分散方式;夯實行業發展基礎,推動行業建立風險數據庫,開發迭代我國巨災風險模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