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吳德玉
55年前的一個暖和春夜,劉慈欣和全村的大人小孩一起站在池塘邊,仰望星空,直到漆黑的天幕中一顆小星星緩緩飛過。那是東方紅一號,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這一年我7歲。”很多年后,劉慈欣在《三體Ⅱ》英文版后記中寫道。“我看著那顆飛行的小星星,心中充滿了不可名狀的好奇和向往。”
劉慈欣(本人提供)
讀小學(xué)的劉慈欣,從父親藏書中發(fā)現(xiàn)儒勒·凡爾納、喬治·威爾斯等人的科幻小說,由此成為科幻迷。作為理科生,他對純文學(xué)也保持高度的熱愛。他坦言最喜歡俄羅斯文學(xué),《戰(zhàn)爭與和平》對他影響很大。托爾斯泰對歷史的全景式描述,那種宏大敘事和土地的厚重感,讓劉慈欣深深著迷。
劉慈欣很早就閱讀到莫言的作品,特別喜歡《透明的紅蘿卜》。小說中那個孤獨的“黑孩”讓他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感覺我跟故事主人公有一些相像:在一個非常封閉的環(huán)境中,誕生了很多鮮活的想象力。”或許正是這種綜合的審美閱讀,讓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打破了類型文學(xué)與嚴(yán)肅文學(xué)的邊界,大力助推科幻進(jìn)入主流文化視野。
一個卓越的作家,作品不光超越類型的界限,本人也必然具備一顆溫柔的詩心。只不過他寫的不是分行的文字,而體現(xiàn)在用一種宇宙級別的超越、純粹的目光。
2011年年末,劉慈欣在太原開往陽泉的火車上寫出一篇叫《燒火工》的童話。在這部作品中,劉慈欣發(fā)揮他奇想和浪漫的一面:毫無生機的極東島,居住著一個年邁的燒火工,每日鉆下礦井、采煤、燒火,勞作規(guī)律如鐘擺,靜靜等待生命的終點。與此同時,一個叫薩沙的年輕人,漂泊到世界盡頭,為心愛之人尋找生的希望。他們獵鯨、造火箭、登月,試圖在浩瀚的銀河中撥開生命的秘密……這篇科幻童話浪漫溫柔、純澈明亮。結(jié)尾處有這樣一段描述,“太陽越升越高,世界從黑夜中復(fù)蘇,海面上有飛魚騰起,一群雪白的海鷗向日出的地方飛去……薩沙,年輕的燒火工,伸出雙手撫弄著陽光。讓他最感欣慰的是,這陽光也有冰兒一份。”有讀者在豆瓣上評論說,“這篇《燒火工》溫暖美麗得如同落日下的大海,是樸素時代一個令人追念的虛幻童話。放下恐懼和不安,心中只留下純凈無辜,像是布萊克那超越經(jīng)驗而返回的天真世界。”
熱愛科幻、寫作科幻的人數(shù)足夠多,為何劉慈欣會成為最受矚目的那一個?對于這個問題,作家阿來認(rèn)為跟劉慈欣的作品氣質(zhì)有很大關(guān)系,“每一種文學(xué),都有一個它自己最高的藝術(shù)要求。一流的科幻小說就是要給人希望,給人鼓舞,要展開一個比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更浩渺壯闊的世界。劉慈欣的作品,就是把人類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英雄主義給予了酣暢淋漓地表達(dá)。他的科幻小說,就是具備了那種勇氣、理想的氣質(zhì),充沛的激情以及浩渺無邊的想象,我認(rèn)為這是他成功的原因。”
這種理想主義的氣質(zhì),也閃現(xiàn)在劉慈欣的日常生活細(xì)節(jié)之中。比如坐飛機喜歡坐靠窗的位置,因為覺得這樣可以離天空更近,也有利于體驗離地飛行的感覺。他喜歡在T恤外穿一件格子襯衫,配上寬松的牛仔褲。幾乎沒有發(fā)福跡象的瘦長身材,據(jù)說源于在健身房里默默舉鐵——為了他期待中的太空旅行保持體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