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理州永平縣緊扣“千古博南、味道永平”定位,深耕“走博南古道、逛曲硐老街、賞古樹名木、品百味美食”文旅品牌,通過“以文筑底、以節為媒、以旅促興”三輪驅動,推動文旅融合邁上新臺階。
以文鑄魂:千年古道激活文旅新業態
在博南古道花橋村,青石板路蜿蜒其間,百年古梅凌寒綻放,山隱書屋與古村落相映成趣,依托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平縣引進上海山隱文旅、大理本境文旅等企業,建成“山隱-筑”民宿、“古道拾光”溫泉民宿、云鵬圖書館等文旅融合項目,將羅漢彩故居、簡易師范學校等歷史建筑轉化為集住宿、餐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空間。花橋山隱文旅店長劉進琰介紹:“花橋村的古村落和古道文化是獨一無二的資源,我們通過‘民宿+書屋+本地美食’的模式,讓游客在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的項目運營以來,節假日入住率達到90%以上,深受都市游客喜愛。”永平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馬立勛表示:“我們堅持以文物保護傳承歷史文脈,完成了博南古道萬馬歸槽段保護展示、金光寺修繕等項目,讓古道、古村、古樹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載體。”
非遺傳承體驗成為文旅融合的亮點,在永平黃燜雞非遺體驗館內,香氣撲鼻,游客正跟著傳承人學習這道“云南十大名菜”的制作技藝。永平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蘇曉紅告訴記者:“我們把永平黃燜雞制作技藝、傈僳族割繡、嘎蒙卡兜舞等非遺項目融入研學游、親子游,讓傳統文化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目前,全縣已建成14個非遺傳習所、1個非遺體驗館和“非遺+旅游”示范點,非遺體驗成為游客打卡永平的必選項目。
以節聚勢:特色節慶點燃文旅新活力
每逢節假日,永平縣便成為民族文化的展演舞臺。苗族歌舞、傈僳族打歌、彝族打歌等非遺節目輪番上演,曲硐回族油香制作、永平八大碗美食體驗等互動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參與,廣場舞大賽、歌手大賽、“村BA”籃球賽、非遺歌舞樂展演等“接地氣”活動,既豐富了本地居民生活,又成為對外宣傳的“新名片”。“我們著力打造‘旅游+節慶’品牌,把民族歌舞、傳統技藝、特色賽事變成游客可參與、可體驗的文化盛宴。”馬立勛介紹。
此外,谷雨春茶節、博南文化宣傳周等節慶活動還成為展示地方產業的窗口。在農產品展示區,核桃糖、野生菌、生態茶葉等特色產品琳瑯滿目,吸引了不少客商洽談合作。
以旅促興:品牌創建賦能高質量發展
文旅融合成效顯著,曲硐文化旅游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曲硐村入選省級農文旅融合發展案例,千年古核桃園十字口景區獲評省級綠美景區標桿。硬件設施同步提升,4個A級旅游景區均建成游客服務中心,33座旅游廁所投入使用,總投資3億元的高品質酒店即將開工,6000萬元專項債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升級。2024年,全縣累計接待國內游客220.18萬人次,同比增長15.67%;旅游總花費31.49億元,同比增長6.69%。
“我們通過‘生活里的永平味道’IP,在微信視頻號發布視頻94條,瀏覽量達75萬余次;在抖音視頻號發布視頻103條,瀏覽量達192萬余次,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云端’認識永平、走進永平。”馬立勛介紹,結合永平美食地圖小程序升級,景區推薦、精品線路等模塊讓游客“逛吃永平”更便捷。
來自昆明的游客李浩告訴記者:“我們從昆明下來,吃永平黃燜雞,這個味道相當給力,現在準備打包幾盒禮盒回去送給親朋好友,希望大家多來永平品嘗永平黃燜雞,味道相當給力相當攢勁。”
面對旅游基礎設施薄弱、項目投資不足等挑戰,永平縣將聚焦“旅游+”“+旅游”,持續整合古道、古鎮、古村、美食資源,培育更多沉浸式、體驗式業態,力爭將“千古博南·味道永平”打造成滇西文旅新地標。馬立勛表示:“我們始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博南古道的歷史底蘊成為文旅融合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將在‘深融合、提品質、新體驗’上下功夫,推動永平文旅從‘過境游’向‘目的地游’轉變。”
來源 永平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謝堅 李毅杰 楊振東 曹鈺)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貓恩泊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