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手持金箍棒。圖由AI生成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近期,金價一路狂漲,然后在高位震蕩,有網友調侃,孫悟空來了,都要考慮把金箍棒賣了。
雖然這只是一句玩笑話,但書中孫悟空的金箍棒是純金打造的嗎?這又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古代的“金”到底指什么?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金的含義。
01
古代的“金”指代廣泛
什么是金?從文字學上看,“金”字屬于會意字,上面的人表示覆蓋,下面的土左右有兩點,表示土中的礦物,所以金字的本義指藏在地下的礦物,即金屬。
《說文解字》對金字的解釋是:“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五色金不是五金,五金一般指金銀銅鐵錫,而五色金是指黃金(金)、白金(銀)、青金(鉛)、赤金(銅)、黑金(鐵),即顏師古所謂:“金者五色,黃金、白銀、赤銅、青鉛、黑鐵。”“黃為之長”,所以黃金最貴重,成為金的專屬稱謂,如今我們所說的金就是專指黃金。
但在古代,金的含義存在歷史階段性變化,需要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和語境來理解。
一般而言,金的含義以漢代為分水嶺,漢代以前,文獻中提到的“金”字,主要指銅,尤其是青銅(銅錫鉛合金)。青銅器本來是金黃色,我們看到的考古出土的青銅器因為生銹才呈青綠色,因此稱為“青銅”。“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青銅器在禮器(祭祀)、兵器和工具上都占據了核心地位。黃金雖然存在,但開采量很小,多用于貴族裝飾物或少量的賞賜,貨幣的主要材料是銅和鐵。
漢代以后,黃金開采、冶金技術進步,黃金產量和流通量增多,“金”逐漸更多地用來指黃金,如漢代的一斤黃金等于一萬銅錢,不過銅錢仍是主要的金屬貨幣。白銀在唐代開始進入流通領域,成為主流貨幣要等到明朝中后期了。
所以在古代漢語語境中,金的早期語義(先秦至漢代)主要指銅,其次是泛指金屬,最后才是特指黃金。以帶“金”字的成語或詞語為例,很多所謂的“金”都是指“銅”。如金戈鐵馬,“金戈”就是青銅制成的戈。金聲玉振,“金聲”是指青銅鐘聲。金鼓齊鳴、鳴金收兵,其中的“金”是指古代軍隊發出作戰行動信號的樂器,如銅鑼、銅鐘。再如金鼎、金文、金石,這些“金”字都是指青銅器。
02
孫悟空的金箍棒是金的嗎?
自古黃金貴,近期金價更是瘋漲,幾度突破千元大關,網友們調侃,“現在這個金價,孫悟空都得把金箍棒賣了。”
金箍棒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根據《歷代度量衡簡表》,唐代到清代,1斤≈596.8克。目前金價就算按照900元一克計算,金箍棒可賣72.5億元,大圣這身家直接進入神仙富豪榜了。
但網友們又因為一個問題引發熱議:孫悟空的金箍棒是純金打造的嗎?我們來看看。
《西游記》設定時代在唐代,作者為明代人,無論是唐代還是明代,黃金的開采和使用已較為普遍,如果描述的對象是貨幣、貢品、裝飾品或鎏金工藝等貴重物品,所指的金主要專指黃金。在某些情況下,比如沿襲漢以前的用語,金也可能指銅,如“金錢”其實是銅錢。在描述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一般物品時,金還可能泛指金屬。
《西游記》第三回講述了孫悟空取得金箍棒的情節,我們來看看相關描述:
《西游記》第三回講述了孫悟空取得金箍棒的情節
孫悟空去東海龍宮找兵器時,龍婆、龍女提到了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東海龍王敖廣說:“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
孫悟空第一次見到金箍棒時,書中寫道:“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
當孫悟空把金箍棒拿出海藏時,又看了看:“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
從孫悟空口中可以得知,“龍王只認做是塊黑鐵”,東海龍王對三個弟弟也說,那是“一塊天河定底神珍鐵”,“那塊鐵,挽著些兒就死,磕著些兒就亡;挨挨兒皮破,擦擦兒筋傷。”
孫悟空回到水簾洞后,“高登寶座,將鐵棒豎在當中。”更是直接說明了金箍棒就是一根鐵棒。從金屬硬度來講,鐵的硬度(4~4.5)比黃金(2.5~3)高得多,確實更適合做兵器。
金箍棒主體是鐵,不過鐵棒兩頭的金箍圈兒,按照唐代或明代的語境,更可能是鎏金的裝飾品。
如此看來,“金箍”棒還是名副其實,“金”字修飾的原來是這根棒子兩頭鎏金的箍,棒子本身并不是金而是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