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張一琪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袤的土地上,有著一朵朵“白云”,這些“白云”小巧精致,是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這就是棉花。近日,一部名為《地上的云朵》的紀錄電影登陸全國院線,向人們展示著新疆棉花背后的動人故事。
棉花是一種經濟作物。這也是人們對它最為平常的認知,大眾關心的是種了哪個品種、種了多少畝、收了多少斤,賣了多少錢。然而,對于棉農來說,棉花不僅是他們的生計,更是他們全部的生活。一朵朵棉花背后,是一家人的喜怒哀樂。
電影《地上的云朵》并沒有把焦點定于棉花,單純地拍攝棉花的種植、采收和售賣,而是關注人,也就是棉農,拍攝他們的生活。視角的變化,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讓影片更加豐滿、立體。充盈在整部影片的情感,有一種沉靜而又平實的力量。
這種力量來自堅韌的精神。影片中的兩家人,分別是維吾爾族和漢族,但是都在詮釋同一個道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聞名于世的新疆長絨棉,是需要人工采收的。因此每到采摘季節,困擾兩家的就是人力的短缺。艾爾肯一家全家上陣,周圍鄰里前來幫忙,妻子因為焦慮突然病倒,休息一天后,帶病繼續出現在棉田里,抓緊采摘棉花。趙強四處奔波雇人,父親和妻子也都上陣,他們沒有什么抱怨,只想著趕緊采摘完畢,賣了掙錢。趙強手指受傷,在衛生室包扎之后,又趕快忙碌起來,一點不敢耽擱。兩家人都是樸實的棉農,沒有多余的想法,他們身上閃現的是普通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相信依靠自己的勞動,就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這種力量來自家庭的和諧。影片拍攝時,艾爾肯的小女兒白爾娜剛剛考上大學,等待報到。入學前一天,全家為白爾娜送行,烤串、抓飯,一場美食盛宴,卻沒能阻擋離別的愁緒。母親潸然淚下,體現的正是“兒行千里母擔憂”。離別之外,白爾娜小侄子對家人的愛意表達,又讓觀眾感受到家人之間純真的情感,令人動容。趙強的愛人管小燕是一位踏實肯干的婦女,在外幫助丈夫種棉收棉,在內照顧老人小孩。影片拍攝到一個場景,是管小燕一邊輔導孩子做作業,一邊準備餐飯——如此普通的一個畫面,卻讓觀眾心生暖意,或許,那濃濃的人間煙火,正是向往的生活。
這種力量來自文化的傳承。影片的主人公之一艾爾肯是維吾爾族。影片開始,艾爾肯帶著全家參加一場維吾爾族婚禮,歌舞、美食以及溢出屏幕的喜悅,讓觀眾感受到維吾爾族獨特的文化魅力。還有烤馕,艾爾肯妻子常做烤馕,從和面、搟面到馕坑烤制,熱騰騰的烤馕觸動著人們的味蕾,新疆的飲食文化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述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還有歌曲,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在婚禮時歌唱,在聚會時歌唱,在采棉時歌唱……即使聽不懂維吾爾語,也能夠從悠揚的曲調和歌聲中真切地感受到真善美,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看電影的過程,完全沒有感覺枯燥,只是在靜靜地感受從兩家人日常勞作和生活中涌流出的情感。這才明白,棉花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作物、一種謀生手段,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代表著安居樂業。
如果我們要介紹新疆的棉花,就不能只說新疆的棉花。我們要說棉花的種植過程,說棉花承載的希望;我們還要說棉農普通的生活,說棉花背后的喜怒哀樂。《地上的云朵》,是生計,是情感,更是希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