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雍 黎
“今年果樹開花情況怎么樣?”前不久,重慶忠縣縣級科技特派員冉元龍走進忠縣綠碩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柑橘園,向公司負責人董先貴詢問果樹生長情況。2023年,冉元龍駐點幫扶該企業后,帶動果園增產20%并成功創建綠色示范基地。
近年來,忠縣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采取按需選派人員、嚴格量化考核等方式,不斷提高市、縣科技特派員服務“三農”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他們對產業振興的支撐引領作用。目前,忠縣共有135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廣袤田野間。
“靶向幫扶”興產業
“果桑產業能有今天,全靠羅研究員手把手指導。”官壩鎮固國村股份合作社負責人劉開平感慨道。劉開平口中的“羅研究員”就是重慶市級科技特派員、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羅太明。他入駐后,針對當地果桑產業痛點,引進“中桑5801”等新品種延長采果期,推廣嫁接修剪、病害防控等11項新技術,帶動全村桑葚及旅游年綜合收入突破50萬元。
這種“靶向幫扶”得益于忠縣建立的涉農企業技術需求庫。通過系統梳理農業企業關鍵技術瓶頸,2024年,忠縣為21家重點企業精準匹配科技特派員。目前全縣形成“國家‘三區’人才+市級專家+縣級骨干”三級科技服務體系,41名外聘專家與94名本土人才共同為29個鄉鎮提供技術培訓、產業規劃等服務,覆蓋柑橘、筍竹、中藥材等特色產業。
在汝溪鎮紫蘇種植基地,忠縣湘芝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宣芝正指導農戶采收藥材。羅宣芝也是一位科技特派員,他通過建設示范種植基地、編發技術手冊,帶動120戶農戶總計年增收36萬元。像羅宣芝這樣的“創業型特派員”在忠縣并非個例。重慶紅中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周紅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員,他將養殖基地沼氣無償供給300多戶農戶,帶動周邊農戶年增收超2200萬元。
打破身份界限的用人機制,讓科技特派員服務從單一技術指導向全產業鏈延伸。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研究員譚紅軍協助企業申報科技項目、破解資金難題,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農技專家羅洪成助推“忠縣蜂糖李”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9家企業17個產品通過綠色認證。科技服務正深度融入品牌打造、三產融合等鄉村振興關鍵環節。
量化考核激活力
“這份榮譽激勵我繼續深耕‘以竹代塑’事業。”2024年獲評縣級優秀特派員的張磊說。他正與重慶瑞竹植物纖維制品有限公司積極打造全國“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基地。作為忠縣森林資源保護中心副主任,張磊通過技術幫扶助力企業開發竹纖維環保餐具,并撰寫產業研究報告為當地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他還入選了2024年國家“西部之光”訪問學者,成為全縣科技人才成長的標桿。
據了解,為進一步規范科技特派員管理工作,提高科技特派員服務成效,忠縣不斷優化科技特派員考核細則,對科技特派員工作內容進行詳細分解,明確服務時長、技術培訓、難題解決、技術引進等多個大類的具體分值。年終,由服務對象、服務區域、縣科技局等根據科技特派員工作實際對其年度服務進行量化打分,經綜合考評后確定考核等次,在優秀等次推薦、評選中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在量化考核制度激勵下,廣大科技特派員深入生產一線,積極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在推進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全縣135名科技特派員累計開展線上線下技術服務5000余次,引進推廣新技術152項、新品種145個,解決技術難題212個。
忠縣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閻麗表示,近年來,忠縣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專業優勢,為基層“把脈問診”,破解農業產業技術瓶頸,有力調動企業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穩產增效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技術員到“鄉村合伙人”,忠縣通過創新科技特派員制度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數據顯示,忠縣科技特派員服務覆蓋85%以上行政村,為三峽庫區特色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