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強化動態監測,實現就業措施“全鏈條”。以街道為基本單位,調動街道社區干部、幫扶干部、樓棟長、網格員等人員力量,采取每月“戶戶見”方式,開展實時就業跟蹤服務。通過摸排掌握搬遷勞動力基本情況、就業渠道、就業類別、地點分布等情況,建立臺賬動態管理。針對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嚴格落實“發現一戶,幫扶一戶,解決一戶”機制,確保“動態清零”。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搬遷有勞動力24,877人,實現就業創業23,795人,就業率95.65%,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
二是強化技能培訓,實現就業能力“全提升”。堅持“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原則,精準建立未就業勞動力和培訓需求雙臺賬。圍繞市場需求,開展電工、養老護理、育嬰師、廚師、繡娘、縫紉工等多元化中長期培訓課程,覆蓋老中青年齡段,讓搬遷群眾學到一技之長,為就業提供技能保障。同時,積極謀劃2025年就業幫扶工作,計劃申請2025年省級銜接資金4.2萬元,用于易地搬遷殘疾勞動力培訓。今年以來,已開展培訓122人次。
三是強化就業推薦,實現就業服務“全維度”。堅持本地擴容與異地輸出“雙輪驅動”,通過安置點、社區就業服務中心、零工驛站,開展“敲門送崗”“點對點”“人對人”精準服務。在白午安置點社區探索利用“智慧凱里”小程序平臺,開設“智慧就業”板塊,整合人社部門、零工驛站、高新區企業等資源,實現招聘信息實時發布與求職精準匹配。截至目前,累計推薦就業2636人次,“智慧凱里”平臺注冊用戶1.74萬人,已促成就業645人;依托駐外勞務聯絡站,“一站式”“點對點”輸出方式,有組織輸出就業1824人次。
四是強化崗位開發,實現就業渠道“全暢通”。依托貴州爐碧經開區、黔東南高新區、銀田物流園等園區平臺優勢,及時收集企業用工需求,采取“企業+零工驛站+搬遷群眾”模式,促進2356名搬遷群眾在園區就業。利用安置點門面、地下停車場、空地等資產引進企業入駐,形成“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的就業模式。截至目前,在安置點建有幫扶車間14個,累計吸納易地搬遷就業256人次。
五是強化就業兜底,實現就業保障“全覆蓋”。針對部分年齡偏大、殘疾、因家庭原因無法外出就業的困難群體,在安置點開發保潔員、保安、社區服務人員等公益性崗位,切實做好兜底保障。截至目前,通過農業農村系統申報2025年財政銜接資金667.116萬元開發261個公益性崗位,月工資2130元;通過人社系統開發公益性崗位兜底就業困難人員417名,月工資500元。(凱里市人民政府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