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葛枝頭百鳥唱,青瓦白墻林中藏……”近日,在忠縣磨子土家族鄉竹山村,正在田間忙春耕的村民不時唱起村歌《竹山之歌》,歌詞中唱到的“黃葛枝頭、青瓦白墻”,就是竹山村“網紅”打卡點李灣院落。
“村民共同創作的‘村歌’唱出了咱們村的新變化,2023年這首村歌還獲得了全國村歌大賽三等獎!”竹山村黨支部書記呂志華說。
磨子鄉是忠縣唯一一個少數民族鄉,也是全市17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竹山村戶籍人口有591戶170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比43%。呂志華說:“以前咱們村山高路遠,直到2016年才修通了一條出村的土路,更別提有什么產業。”
村里的李灣院落本來是村民聚居地,共有37棟民居,還有一棵樹徑2米、樹齡200多年的黃葛古樹,格外引人注目。但這里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院落無人打理,以致荒草叢生。
眼看著村民越來越少,呂志華和村干部下定決心,一定要將村里的產業發展起來,留住更多村民。
“要致富,先修路。”2018年的一個晚上,呂志華將全村人聚在一起,決定眾籌修路。全村500多戶村民自籌12萬元修路款,僅用一年時間,就修出了一條十多公里長的水泥路。
道路修通后,竹山村的農產品終于能順利運出,村里的柑橘種植規模也隨之擴大,從原來的數百畝擴大到2000余畝。村里又引入業主投建養殖場、筍竹種植基地,以及10畝羊肚菌培育基地。
這時,有村民找到呂志華,希望竹山村能提升“顏值”,引回人氣。
呂志華想到,村里的道路由村民自籌建設,村貌升級也可以通過村民“共創”形式來完成——這樣可以讓村民參與其中,感受到家鄉的變化。
于是,竹山村爭取了“親鄰自然”生態花園共建計劃首個試點項目落戶竹山村李灣。很快,“李灣院落”改造工程完成。這座植入了土家民俗體驗園、土家壩壩茶等多種業態的院落,正式開門迎客。
如何吸引在外村民關注家鄉變化?呂志華和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王如春一合計,發現在四川等地,有不少村子因邀請“村歌計劃”團隊到村共創村歌而“出圈”,引得不少村民返鄉創業。這些年竹山村變化這么大,我們何不也共創一首村歌?
他們的想法得到不少村民的支持。很快,“村歌計劃”團隊受邀來到村里。團隊負責人孫恒通過和村民拉家常、講故事等形式,僅用了6天時間,就和村民一起,將村民提出的百年黃葛樹、新建的李灣大院等關鍵詞寫入歌曲,在外務工、上學的村民也通過創作工坊微信群,參與村歌創作。
竹山村村歌首發的那天,村民們穿上民族服裝,拍起了音樂視頻。《竹山之歌》發布后,迅速獲得廣大網友點贊關注。2023年,村民們還用《竹山之歌》闖入了全國村歌大賽總決賽。
村歌唱起來、小院建起來,竹山村的人氣和財氣也水漲船高。去年,竹山村村集體收入超過60萬元,591戶村民拿到了分紅。
“曾經一無產業二無人氣的竹山村,如今正吸引更多村民返鄉參與家鄉建設,村子的人氣還會越來越旺。”呂志華說。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劉沖
原標題:村歌唱起來 小院建起來 忠縣竹山村 讓鄉村顏值變產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