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泥濘土路到硬化村道,從傳統養殖到現代化產業鏈,從移民搬遷到產業致富,寧夏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充分發揮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少數民族發展任務)(以下簡稱“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作用,支持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補短板、產業振興、民生改善等項目,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深化文化賦能,共筑精神家園
寧夏緊扣“鑄牢”主線,用好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促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形成“產業興、民心聚”的生動局面。
依托紅色移民文化、黃河農耕文化等資源,打造民族手工業傳承創新平臺。紅寺堡區弘德村復原“地窩子”等歷史場景,開發“羅山泥塑”“枸杞刺繡”等文創產品,游客通過沉浸式體驗感悟“共產黨好、黃河水甜”的精神內核。
▲紅寺堡區柳泉村貞鶴合作社黃花菜種植基地——富硒黃花菜。圖源:紅寺堡區黨委統戰部
同心縣將“花兒”民歌、回族剪紙等非遺元素融入鄉村旅游,創編《山海情·新篇章》實景演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促進各民族情感交融的橋梁。
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走廊嵌入民族團結進步主題,閩寧鎮打造“葡萄酒+紅色研學”綜合體,培育葡萄種植觀光園、移民創業街等業態,2024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帶動周邊6個村莊發展民宿集群。
▲紅寺堡區柳泉鄉黃羊灘村村道硬化項目,方便群眾出行。圖源:紅寺堡區黨委統戰部
打通民生“最后一公里”,提升群眾獲得感
寧夏以“補短板、強弱項”為抓手,集中力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將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精準投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領域,全面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硬化沙泉村砂石路450平方米,填補黃羊灘村積水路面1500平方米,修補水套等村病害路2000平方米。
同心縣丁塘鎮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項目,配套蓄水池保障1.2萬畝高標準農田用水。該項目使農田灌溉效率提升40%,年節水超50萬立方米。
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集中力量補齊移民村基礎設施短板,實施鄉村道路硬化項目,為村強、民富、業興打下堅實基礎。
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村民劉克瑞道出心聲:“過去翻山送娃上學,如今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吃水、就醫、上學都很方便!”
做強特色產業,激活振興動能
寧夏每年將60%以上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用于支持葡萄酒、肉牛等“六特”產業,構建“輸血+造血”長效機制,讓特色產業成為共同富裕的“金鑰匙”。
肉牛產業提質升級。固原市作為“六盤山黃牛之鄉”,肉牛飼養量突破百萬頭。涇源縣投入資金開發牛肉干、醬牛肉等50余種深加工產品,“涇源黃牛肉”入選農業農村部“三品一標”典型案例。西吉縣“西吉牛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紅寺堡區弘德村建設肉牛養殖園區,肉牛存欄數千頭,幾百戶入股村民參與分紅。
▲ 西吉縣基礎母牛擴群提質“見犢補母”項目。圖源:西吉縣委統戰部
設施農業助農增收。2023年以來,同心縣韋州鎮、下馬關鎮分別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新建設施大棚113座,采取“村黨支部+村集體+脫貧戶+動態監測戶”的模式,引導農戶種植人參果等作物。韋州鎮舊莊村村民張曉鵬種植人參果已進入第二年,他說,去年種植人參果的純收入在5萬元左右,今年人參果長勢更好,收益估計也不低。
鄉村旅游釋放潛力。紅寺堡區結合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揚黃扶貧集中安置區實際和資源稟賦,依托羅山生態度假區,積極探索發展農文旅產業,開發星空露營等特色項目,促進群眾就地增收。2024年,紅寺堡鎮弘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是2012年移民搬遷之初的10倍。
“脫貧、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從六盤山麓到黃河之濱,從崎嶇山路到產業大道,寧夏正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為支點,蹚出了一條“基礎設施強基、特色產業富民、文化浸潤凝心”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
紅寺堡區移民新村的蝶變、西吉縣肉牛產業的壯大、同心縣設施農業的崛起……在這片承載著歷史與希望的土地上,寧夏正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為杠桿,撬動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在塞上大地書寫共同富裕新篇章。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