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應用與創新”模塊
模塊教學反思與提升(1)
本期內容
1
課標理解
●認識安全價值 樹立正確觀念
——“互聯網應用與創新”模塊教學的反思與提升(一)
2
教學課例+同步教學資源
●基于真實情境的初中信息科技主題式教學設計
——以“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例
●“網絡安全小衛士”主題單元教學設計實例評述
1
課標理解
認識安全價值 樹立正確觀念
——“互聯網應用與創新”
模塊教學的反思與提升(一)
本文圍繞《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互聯網應用與創新”模塊展開,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創新的教學模式、全面的評價體系以及豐富的實踐活動和小組合作形式,讓學生全面認識互聯網應用。同時,針對教學中存在的時間分配不均、學生參與度不高及評價反饋不及時等不足,作者提出了強化實踐操作與體驗學習、整合跨學科資源、加強家校合作及優化教學設計和評價體系等行動方向,并強調自主可控技術在面對國外技術封鎖時的重要性,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成效。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的“互聯網應用與創新”模塊的內容包括“在線生活”“在線學習”“在線安全”三個部分。其教學的質量要求是:“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能認識到在線社會存在的意義與積極影響,能利用在線方式解決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體驗信息對解決問題的幫助,初步了解在線社會的倫理規范、行為準則、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安全觀?!?/p>
對本模塊教學的基本認識
新課標中的“互聯網應用與創新”模塊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互聯網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實踐。該模塊的內容分為“在線生活”“在線學習”和“在線安全”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相互關聯,共同構建了學生對互聯網應用的全面認識。
“在線生活”部分讓學生了解互聯網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社交、購物、娛樂等。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互聯網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如信息獲取的快捷性、服務的多樣性以及交流的無界限性。同時,學生也會意識到互聯網在改善生活質量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如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健康管理、遠程工作等。
“在線學習”部分強調了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學生將學習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包括訪問在線課程、參與網絡討論、使用電子圖書和學術數據庫等。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利用互聯網進行有效學習的技能,提高信息檢索、處理和應用的能力。同時,學生還將學習如何在虛擬環境中與他人協作,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線安全”部分是整個模塊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包括個人隱私泄露、網絡詐騙、不良信息傳播等。在這一部分,學生將學習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識別和防范網絡風險,以及如何在互聯網上進行負責任的行為。此外,學生還將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
為了達到教學的質量要求,教師需要設計一系列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在線社區服務項目,通過實際操作來理解互聯網的社會價值;或者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周,通過模擬網絡攻擊和防御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網絡安全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偽,避免盲目跟風和傳播不實信息。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遵守網絡倫理規范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網絡內容的創造和分享,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
本模塊教學設計的亮點與不足
本模塊的課以“互聯網應用與創新”為核心內容,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和小組合作形式,成功地貫徹了“科”“技”并重的課程理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了“網絡服務暢游,探索新知”“網絡服務應用,學以致用”等環節,不僅掌握了網絡服務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還學會了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特別是在“網絡服務梳理,升華認知”環節中,學生通過對所學內容的歸納和梳理,形成了清晰的知識脈絡,展現出了較高的學習能力和總結能力。
歸納起來本模塊的教學設計有如下一些亮點:
①教學內容與目標明確。各設計關注了初中信息科技大單元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和綜合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通過具體的教學目標設定,確保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們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關注學生對網絡安全知識的掌握,還注重培養其網絡安全意識和責任感,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層次分明,并注重實踐操作,通過實操練習和模擬演練,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增強了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②教學模式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運用了“導學單”等學習支架,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和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網絡服務的奧秘,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教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責任感,通過小組合作和資源共享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了網絡服務給學習和生活帶來的便利。還有教師提出了“場景分析—原理認知—應用遷移”的教學模式,倡導從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場景入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分析、探究現象機理,學習、理解相應科學原理,最終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問題解決中。這一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提升教學效率。
③評價體系全面。各教學設計構建了基本的評價體系,包括課堂評價和單元評價。課堂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確保評價任務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單元評價從多個角度展開,由多種形式構成,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評價體系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得到學習效果的反饋,明確自己的問題和不足。采用個人綜合評價和課堂表現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目標評價多元化,從而能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本模塊的教學設計盡管有不少亮點,但反思起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時間分配不均。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內容較多,部分環節的時間分配略顯緊張。特別是在“網絡服務應用,學以致用”環節中,學生上傳和下載文件的過程較為耗時,導致后續討論和梳理的時間不足。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應進一步優化時間分配,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充分的展開和討論。
二是學生參與度不高。雖然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了課堂活動,但仍有個別學生有參與度不高的表現。這可能與學生的個人興趣、學習習慣或課堂氛圍等因素有關。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嘗試采用更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活動形式,如游戲化教學、角色扮演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是評價反饋不及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反饋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有些課中,由于時間緊張,部分學生的表現沒有得到及時的評價和反饋。這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及時給予學生正面的評價和反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效率。
本模塊教學進一步行動的方向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應用與創新”模塊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關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更與國家的科技安全和自主創新緊密相連。為了提升這一模塊的教學效率,并強調自主可控技術在面對國外技術封鎖時的重要性,提出以下幾個具體的行動方向,特別針對初中學生這一關鍵群體。
第一,強化實踐操作與體驗學習,特別是網絡安全教育和自主可控技術的學習。初中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強的階段,通過實踐操作和體驗學習,能夠更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網絡安全和自主可控技術實驗室,配備先進的設備和軟件,模擬真實的網絡環境和自主可控技術的應用場景。在實驗室中,學生可以親手操作,了解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御技巧,掌握自主可控技術的原理和開發流程。同時,通過模擬網絡攻擊和防御演練,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增強自我防護意識。
第二,整合跨學科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互聯網應用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互聯網的應用和影響,以及自主可控技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教師需要整合這些學科的資源,構建跨學科的教學體系。例如,在計算機科學課程中,可以引入自主可控技術的案例和知識點,讓學生了解自主可控技術的意義、應用和發展趨勢;在社會學課程中,可以分析國內外技術封鎖的案例,探討自主可控技術在保障國家安全和信息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學課程中,可以研究用戶對自主可控技術的接受度和使用習慣,為自主可控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心理支持。通過跨學科的教學,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互聯網的應用和影響,培養跨學科的綜合素養。
第三,加強家校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相關意識和能力。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的態度和行為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自主可控技術能力。學??梢远ㄆ谂e辦家長會或網絡安全與自主可控技術教育活動,向家長普及相關知識,引導家長在家庭環境中也注重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和習慣。同時,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網絡安全與自主可控技術教育活動,與孩子一起學習和實踐,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
第四,在教學設計上增加實踐活動和項目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學生喜歡動手實踐,通過實踐活動和項目任務,可以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自主可控技術的原理和應用。例如,可以設計一些基于自主可控技術的創意項目,如開發一個簡單的自主可控軟件或應用、搭建一個自主可控的云計算平臺等。這些項目任務可以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技術的原理和應用。同時,通過項目任務的完成,學生可以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五,在評價體系方面需要進行持續優化。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因此,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同伴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增加過程性評價和任務性評價的比重,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努力程度。在評價自主可控技術方面的學習成果時,可以設計一些具體的評價指標和標準,如學生對自主可控技術的掌握程度、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能力等。通過優化評價體系,教師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教學改進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強化實踐操作與體驗學習、整合跨學科資源、加強家校合作、優化教學設計和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努力,可以進一步提升初中“互聯網應用與創新”模塊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強調自主可控技術在面對國外技術封鎖時的重要性,激勵學生培養網絡安全意識和自主可控技術能力,為國家的科技安全和自主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能充分認識到在線社會存在的意義與積極影響,能夠利用在線方式解決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體驗信息對解決問題的幫助,并初步了解在線社會的倫理規范、行為準則、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安全觀。
本文作者:
李維明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文章刊登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年第8期
引用請注明參考文獻:
李維明.認識安全價值 樹立正確觀念——“互聯網應用與創新”模塊教學的反思與提升(一)[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08):24-26.
2
教學課例+同步教學資源
基于真實情境的
初中信息科技主題式教學設計
——以“互聯網+”
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例
作者:郭亞莉 寧夏銀川市閱海第二中學
趙永濤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教學研究室
資源:
(1)教學論文:《基于真實情境的初中信息科技主題式教學設計 ——以“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應用為例》點擊閱讀
(2)教學設計:《“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夏的圖書館之旅》教學設計點擊下載
課例介紹:本課以“小夏的圖書館之旅”為主線,涵蓋出行規劃、圖書資源查找、附近美食搜索與線上點餐等生活場景,讓學生探索“互聯網+”在其中的創新應用,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新模式,提升運用互聯網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提示:在線兌換完雜志后自動解鎖本期目錄、原貌預覽、教學資源(可下載使用)。
“網絡安全小衛士”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實例評述
作者:藍軍濤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高中
許文剛 四川省瀘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資源:
(1)教學論文:《“網絡安全小衛士”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實例評述》點擊閱讀
(2)教學設計:網絡安全教育的創新實踐與反思教學設計(四課時)點擊下載
課例介紹:網絡安全教育的創新實踐與反思教學設計及配套課件包括:網絡安全知多少、網絡安全技能初探、識別與防范網絡威脅、網絡安全實戰演練。
(3)教學課件:網絡安全教育的創新實踐與反思配套課件(四課時)點擊下載
提示:在線兌換完雜志后自動解鎖本期目錄、原貌預覽、教學資源(可下載使用)。
歡迎訂閱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