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 近日,美國軍方發言人稱,當日英國沿海發生碰撞事故的美國油輪正在短期租賃給美國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近日,一艘油輪與一艘貨船在英國東約克郡以東的北海海域相撞,涉事油輪起火。涉事油輪懸掛美國國旗,另一艘船只為懸掛葡萄牙國旗的集裝箱貨輪。事故發生后部分船員棄船逃生,現場可見大量黑色濃煙。
造船業(資料圖)
據報道,近日,美國公布了對中國建造和運營的船只征收新港口費的計劃,其中大部分新措施將在今年10月中旬生效。報道援引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的說法稱,針對中國船只的新港口費源于美國前任政府發起的一項調查,特朗普政府新舉措旨在促進美國造船業發展,并遏制中國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回應彭博社記者“對此有何回應”的提問時表示,我們此前已就有關問題多次闡明了我們的立場。我愿在此重申,征收港口費、對貨物的裝卸設備加征關稅等措施,損人害己
美國經濟自20世紀中葉以來,便向金融、服務和技術領域的轉型。華爾街和硅谷憑借其高利潤吸引了大量資本、人才和資源,制造業卻被忽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的造船產量下降超85%,能夠建造大型船舶的造船廠數量減少了超過80%。目前,美國所制造的船舶僅占全球商船總量的0.1%。長期的不重視使得美國造船業的技術與人才出現斷層,供應鏈嚴重依賴國外,且造船成本極高。目前美國建造船舶價格幾乎是中國的3-5倍,且交付極不穩定。
特朗普的這項新規看似打擊中國,實則是破壞全球航運體系,也反噬自身。一旦中美海運成本增加15%,美國商品價格會水漲船高,通脹率或上升0.8個百分點。保護主義能救美國的造船業么?答案擺在桌面上,1920年美國通過《瓊斯法案》,規定在美國國內,美國貨必須由美國造的船來運。但這樣一來,美國造船業干脆“躺平”了。如今,美國民用船只的建造成本是外國的4倍,造船效率僅為中韓等國的25%。從《瓊斯法案》到今天的港口費新規,美國在保護主義的泥潭里掙扎了百年,卻始終沒看透——真正的競爭力只能在開放競爭中淬煉。
造船業(資料圖)
據報道,美國液化天然氣行業日前警告特朗普政府,稱該行業無法遵守后者的新規定。這些新規旨在通過對中國制造、停靠在美國港口的船舶征收費用,迫使業內企業使用美制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美國石油業協會本周向特朗普政府發出的游說信函稱,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最近公布的規定可能會損害這一年產值數百億美元的出口產業,而該產業正是特朗普“能源主導”議程的核心。
美國液化天然氣行業還要求特朗普政府免除汽油、液化石油氣等原油及成品油產品的海運關稅,他們認為,此類費用將破壞供應鏈并打擊行業競爭力。行業組織液化天然氣中心的執行董事查理·里德爾(Charlie Riedl)稱,相關措施可能破壞長期合同的穩定性,提高全球買家的成本,并威脅美國作為主要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的地位,“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敦促貿易代表辦公室完全免除對液化天然氣及其運輸船的措施。”
造船業(資料圖)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美國此舉確實能在短期內對中國航運企業形成一定成本壓力,尤其是那些頻繁往返中美航線的大型遠洋公司。然而,全球供應鏈并非美國一家說了算。中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多元化航線布局、中轉港口分流、聯盟合作等方式化解沖擊,甚至推動與東盟、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港口及航運合作,借此繞開美國“黑洞”般的制裁圈套。若美國以為加一道港口費就能撼動中國主導的產業優勢,無疑是在用二十世紀的工具敲打二十一世紀的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