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蘇杭,近日傳來聲聲嶺南音。東莞原創國樂實驗劇場《可園可源》先后來到蘇州、杭州,將嶺南的煙火氣、文人氣、家國情懷融進音樂和舞蹈,用機械舞美、激光成像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繪就一幅流動的畫卷,講述張敬修回鄉修辟“可園”、奠定嶺南畫派雛形的故事。
技術革新、時代發展帶來文藝新變,這種耳目一新的表現形式帶來更深層次的文化共鳴群眾性,兼具創新性、藝術性、思想性,正是東莞新大眾文藝勃興的體現。
走出“圍墻”開辟新天地
站在西子廊橋上,東莞民族樂團的彈奏聲與4D懸浮屏幕的寫意背景相融,這里不是劇場,卻有更多觀眾的目光。
“新大眾文藝”自2024年底被提出以來,迅速在文藝界引起強烈反響。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曾指出,新大眾文藝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參與著文學藝術的生產傳播,進而改變和塑造著一個時代的文藝形態。文藝溢出傳統的場景、媒介,水銀瀉地、八面來風,正在深刻地嵌入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痹谫徫锿局?、散步路上,與文藝演出不期而遇,這樣的場景不只發生在杭州網紅地標西子廊橋,更早已成為東莞的日常。
西子廊橋下方,市民駐足觀望。
走出傳統文藝場館,是"潮流東莞·火柴盒"三年來一直的堅持。公園、商場、城市草坪、文創園、歷史古村……“火柴盒”在東莞的各個鎮街開展常態化演出,現場無邊界的舞臺和觀眾席讓文藝更具親切感和煙火氣,東莞本土阿卡貝拉AU人聲樂團、男聲四重唱非職業組合太陽之子、青年歌手紀國維等“新大眾文藝”人才在陽光、微風、星光的見證下,為市民游客種下音樂的種子。
數據顯示,三年來,火柴盒累計舉辦1200+場演出,線上線下觸達6800萬人次,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辨識度的文化IP。帶著孩子來參加“火柴盒”三周年音樂會的市民肖女士說:"從孩子蹣跚學步到現在跟著節奏跳舞,火柴盒見證了我們的周末時光。"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在東莞,文藝不再高懸于殿堂之巔,而是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的心田,與城市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
千行百業激蕩新大眾文藝浪潮
事實上,從“聽眾”到“音樂人”,從“劇中人”到“劇作者”,距離并沒有這么遙遠?!犊蓤@可源》背后的東莞民族樂團和東莞舞蹈團,就是由東莞市文化館組建的兩支非職業團隊,團隊構成多元,包括學校老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自由職業者、群文工作者、企業家等。
著名文化學者戴珩認為,《可園可源》讓大眾參與到文化藝術的創作中,真正體現了群眾性,也體現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在東莞文藝界,全民參與并非個例。 改革開放40年來,東莞文學伴隨著“世界工廠”的城市發展崛起,聚星成火,聚木成林,成就了“打工文學”的獨特現象,打造出“中國作家第一村”樟木頭鎮的文化名片。如今,文學的脈絡不斷延伸, “素人寫作”成為東莞文學新底色,來自各行各業的寫作者成為新大眾文藝的生動樣本。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見證者?!睎|莞文學藝術院一級作家柳冬嫵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有將近2億人在東莞工作過、生活過,無論離開還是留下,東莞都是他們的情感驛站。從打工文學到新大眾文藝,東莞文學創作主體的構成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二億分之一” 不再僅是被表現的對象,他們已經可以書寫自己。
“素人寫作者”溫雄珍。
溫雄珍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她從2000年開始在企石綜合市場擺地攤,晚上兼職燒烤店店員,隨后在《詩刊》《作品》發表作品。她堅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書寫他們的故事,期待用充滿溫熱生活的煙火氣去溫暖別人。
3月,位于東莞市塘廈鎮的鳳凰原創中心正式啟用,吸引了許多原創音樂人,為塘廈的打工歌曲創作基地注入了新的內涵。打工者寫、打工者唱、打工者聽,東莞(塘廈)打工歌曲創作基地已經成功創建為東莞首個、也是唯一首批“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而“塘廈打工歌曲創作與推廣”也成功創建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
東莞(塘廈)打工歌曲創作基地鳳凰原創中心。
事實上,早在“新大眾文藝”一詞備受關注之前,東莞就已經吹起政策“東風”。2022年,站在“雙萬”新起點上,東莞提出“文化強市”建設構想,強化“思想引領+文化供給”。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最終確定以《中共東莞市委 東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意見》為綱領,構建“1+8”政策體系。
在邁向“文化強市”的路上,東莞先后出臺《東莞市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東莞市重點文藝創作基地扶持辦法》《東莞市青年文藝人才培育與推廣實施辦法》等激勵政策,并制定《東莞市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機制》,以“五大舉措”為抓手,從選題、立項、推進、展示、獎勵五個方面,整體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奔流不息的新大眾文藝浪潮中,東莞勇立潮頭。從可園古韻到打工文學、打工歌曲,這座城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以“人人皆可藝術”的實踐,將文藝的根系深扎于產業發展與市井煙火之中。在政策指引與技術賦能下,東莞描摹著新大眾文藝的鮮活樣本——它不追求曲高和寡的精致,而是以溫熱的生活質感,生長出屬于當代中國的文藝生命力,匯成塑造城市靈魂的澎湃力量。
采寫:南都記者 李曉藝
圖片來源:莞宣、印象塘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