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聽到帶勁的音樂時,手指會不自覺地敲打桌面,或者腳丫子跟著打起節拍?這種對節奏的迷戀,簡直像是刻在咱們人類 DNA 里的一樣,對吧?嘿,先別急著點頭!最新的科學發現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咱們那些在叢林里的“老表”——黑猩猩,竟然也是“搖滾鼓手”!
這意味著,我們對“動次打次”的熱愛,可能遠比智人出現得更早,是從我們和黑猩猩共同的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家族傳統”。
在全球知名 IP 寶可夢中,就曾出現過喜歡敲鼓的猩猩形象
01 新聞詳情
5 月 9 日,發表在知名期刊《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的一項研究,發現了黑猩猩原來也喜歡打鼓。來自歐洲多家研究機構的認知科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深入非洲,去“偷聽”了 6 個不同種群的 11 個黑猩猩群體的“演奏會”。在仔細分析了 371 次“鼓點序列”后,他們驚奇地發現,黑猩猩們敲鼓可不是瞎敲一氣,它們會非常規律地間隔著敲打,形成富有節奏感的鼓點——這可是咱們人類音樂節奏感的關鍵特征!
簡單說,就是它們能敲出讓你想跟著一起搖擺的穩定節拍。
(黑猩猩野外活動地點)
更有意思的是,就像咱們人類有搖滾、流行、古典等不同音樂流派一樣,不同猩猩社群竟然也有各自的“音樂風格”。
西非的黑猩猩堪稱“流行樂手”,它們的鼓點節奏穩定,每次敲擊間隔差不多,鼓點密集、節奏也更快,而且還喜歡在吼叫聲越來越大的時候開始“炫技”打鼓。
相比之下,東非的黑猩猩更喜歡混合使用長短不一的敲擊間隔,鼓點敲得比較少,節奏也慢一些,而且非得等到吼叫聲達到最高潮的時候,才慢悠悠地敲出它們的節拍。瞧這藝術家脾氣!
(西非黑猩猩打鼓的例子(左) VS 東非黑猩猩(右))
“音樂創作是人類最根本的天性之一,但我們一直不太清楚,人類創作音樂到底有多久的歷史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咱們這種敲鼓的天賦,可能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研究團隊的霍拜特(Catherine Hobaiter)博士解釋說。所以,你現在愛聽的那些“神曲”,它們的部分基礎元素,說不定早在 700 萬至 900 萬年前,就已經在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的“歌單”里了!
02 背后故事
作為人類的“堂兄”,黑猩猩總能給我們帶來“嘿,這不就跟我們一樣嘛”的驚喜。這也不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它們身上的人類“同款”行為了。
早在 2019 年,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研究發現,黑猩猩聽到音樂節拍時,也會跟著搖晃身體和腦袋,表現出類似人類隨著音樂起舞的行為。
就在今年 5 月 9 日,另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則把焦點放在了黑猩猩的“聊天”上。研究團隊發現,野外的黑猩猩擁有一套挺復雜的交流系統,它們能把不同的叫聲組合起來,表達新的意思——這可了不得,有點像我們把字詞組成句子一樣。
這套系統,很可能是從簡單的叫聲組合,向咱們人類這種啥都能表達的“開放式”語言系統過渡的關鍵一步,可以說是“語言的嬰兒期”呢。
其實,自然界的聲音是沒有節律的,當生物捕捉到節律時,往往意味著有重要的事情會發生。比如,獵物的呼吸聲,或者捕獵者的腳步聲。在此前提下,善于捕捉節律的基因逐漸脫穎而出,對于從噪音中找到節律的行為,也會得到多巴胺的獎勵。這就是我們聽到音樂產生愉悅感的原因。當然,聰明的人類肯定不會滿足于從大自然中捕捉節律,他們會敲擊石頭和木棍,自己創造節奏出來,于是音樂就誕生了。現在看來,其他靈長類動物也學會了自己創造節律自己欣賞。
以及,還有另一個點值得注意:節律和旋律在生物學上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應該說所有人天生都對節奏有感知,但這并不耽誤有的人該跑調還是會跑哦。
03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25004488
2.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5/250509121903.htm#
3.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1910318116
4.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q287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