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聊天,以及各種文獻中,“三教九流” 這個成語總是會出現。
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個詞是用來形容形形色色的人群,可要是被問起,三教九流中得 “三教” 具體是哪三教,“九流” 具體是哪九流時,相信不少人會犯難了。
那今天我們就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來講講,希望大家看完有所收獲。
最早時,漢儒曾將"夏尚武,殷尚敬,周尚文"稱作三教,意思是夏朝以武力征服為主,商朝注重宗教和祭祀,而周朝則強調文化和教育?,這三個朝代用不同的方法教化人們。
漢朝初期朝廷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道教得到發展。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儒家文化來教化百姓,規范社會秩序,儒家盛行一時。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土,結合本土文化后在中原扎根發展,收獲信徒無數。
因此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三教"逐漸固定指儒教、道教、佛教。
儒家以 仁、孝、忠、禮為核心,孝道出發,延伸到對國家的忠誠,再到社會交往中的禮儀規范,構建起一套嚴密的行為準則,來規范哲國人的倫理道德與社會秩序。
佛教(釋教)傳入中國后,與本土文化不斷融合,主張因果輪回、眾生平等,讓人們認識人生苦難本質,也教會人們追求解脫之道的具體路徑,很好的給身處苦難的人們帶來了心靈的慰藉,為國人的精神世界,無數信徒在晨鐘暮鼓中尋找到了內心的寧靜。
道教尊崇 “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清心寡欲,追求長生、順應自然、回歸本真、天人合一等思想。道教有高深的哲學思想指導,還有煉丹、養生等方術實踐,因此也有不少癡迷于此的人。
“九流"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最初指的是春秋戰國至漢代形成的九個主要思想學派。
春秋戰國一個思想迸發、智慧閃耀的時代,各家學派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天空。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韓非子、商鞅為代表的法家、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以鄧析為代表的名家、以呂不韋為代表的雜家、以許行為代表的農家。
這些學派相互爭辯、相互學習,共同推動了中國古代學術的繁榮發展,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后來人們也習慣將宗教、學術中的各種流派統稱為"三教九流"。
不知從何時起,民間口頭上又將從事各職業各階層的人們分為"九流",并被劃分成 “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3個等級,其等級中的內容,也隨著社會經濟、風俗的變化有所變化,故不止一個版本。
如今流傳較廣,比較被大多數人贊同的版本是:
以帝王、圣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為上九流,這些人是大多是一些社會上層以及有職業比較正道、常見,是國家穩定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類。
以舉子、醫生、相命、丹青、書生、琴棋、僧、道、尼為中九流;這些熱人屬于社會中層,并且是一些技術含量較高或高雅一些的職業。
以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為下九流。這些則處于社會底層,這些職業常被視為 “不務正業”,因此飽受歧視。
另一些版本中,多數是下九流的變化比較大。像賣油、修腳、剃頭、抬食合、裁縫、巫、吹手、戲子、賣糖、搓背等職業均曾被列入下九流。
因此有時候罵人時,通常會說下流,足以可見在當時社會中,對下九流職業看不起,這也是使得"三教九流"從一個中性詞逐漸變成了一個具有貶義意味的詞了。
不過到了如今,“三教九流” 早已不再局限于原本的含義,而是用來泛指社會上的各色人物了。
關于 “三教九流”,你還有哪些有趣的見解或故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一起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