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柱為筆,飽藏未名之漿,漫天疾書,洪范章憲。”初夏時節,燕園韶光正盛,挺立在北京大學法學院的法柱,與博雅塔比鄰而望,鐫刻著“明法厚德、正義方圓”的法治理想。
走進百年燕園,5月13日,“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北京大學巡講活動”啟動并開講。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姜國華出席活動并致歡迎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大法官賈宇出席活動,并開展北京大學站系列巡講首場授課。啟動活動前,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何光彩與賈宇進行會見。
“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北京大學巡講活動”啟動現場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法治中國建設,多次就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工作作出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指出“要做好法律職業和法學教育之間的有機銜接”。
此次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和北京大學共同啟動“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北京大學巡講活動”,是踐行“強化實踐教學,深化協同育人”理念的實際行動,是對前期院校合作成果的進一步深化,也是“人才輸入端”主動承擔起“人才輸出端”的共同責任的創新探索。
現場,賈宇與姜國華共同啟動巡講活動。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紹系列巡講項目情況,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唐金楠主持活動。作為北京大學站系列巡講活動授課的實務專家,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一級高級法官王光賢,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上海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一級高級法官席建林,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二級高級法官葉偉為出席活動。北京大學法學院師生參加活動并聆聽授課。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賈宇與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姜國華共同啟動巡講活動
姜國華在致辭中稱,此次上海法院把實務知識“富礦”帶進北大課堂,為北大法學提供寶貴的實踐教育資源,既有助于學生在真實案例研習中領悟法治精髓,在司法場景歷練中增強解決復雜法律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學校進一步加強課程建設、完善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培育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卓越法治人才。希望雙方不斷擴大交流合作,共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闡釋,推動法學教育與司法實務積極互動、深度融合。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姜國華致辭
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唐金楠主持活動
大學堂開,法律門啟。作為中國近現代法學高等教育的發源地,自1904年京師大學堂設立“法律門”以來,北京大學法學院一直是中國近現代法學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中國法學教育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引領者,為我國立法、執法、司法、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了有力學術支持,培養了大批法治英才。上海,被黨中央賦予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上海法院系統既擁有一支業務精湛、經驗豐富的法官隊伍,也擁有優質的司法案例和實踐資源,是法治人才成長的沃土。
長期以來,上海法院與北京大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聘任了北大13名教授為上海法院特聘教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掛牌了“車浩教授工作站”;共建了實訓基地,定期接收優秀法學生參與上海法院實習法官助理項目進行實習鍛煉。
“今天來到北大,我們進一步感受到未名湖畔的思辨、博雅塔下的求索,以及北大人‘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的格局。”現場,王理秋向師生們介紹“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項目和巡講專家,“我們熱烈期盼,能為全國范圍內的司法機關與高校合作提供更多、更有益的借鑒,讓越來越多的法科學子,受益于司法實務與法學教育的緊密結合,為法治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紹系列巡講項目情況
此次北京大學系列巡講活動,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大法官賈宇以《新時期刑事司法的理念與實踐》為題,做領銜首講。深耕刑法領域四十余載,賈宇先后擔任西北政法大學校長、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等職務,是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也是刑法學領域的著名專家。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大法官賈宇開展系列巡講授課
擁有豐富法治教育和司法實務經驗的賈宇,在講座開頭談及“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的初衷,“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和兩辦《意見》,推動法學教育與司法實務深度融合、為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注入實踐動能的又一努力和實踐。”
這次講座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踐行新時期刑事司法新理念展開。“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其核心要義‘十一個堅持’為刑事司法工作提供了系統性、戰略性的理論支撐。”賈宇從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刑事司法“三個效果統一”的理念切入,詳細分析堅持“三個效果”統一的法治文化淵源與時代發展意義,“一個司法裁判如果背離政治效果或得不到社會認同,其在法律的理解、適用上一定是有問題的。”
由刑事司法“三個效果統一”理念引入,賈宇進一步結合實務案例,從慎刑理念在輕罪案件中的適用、堅持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理念、堅持治罪與治理并重理念、堅持“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理念、堅持未成年人犯罪寬嚴相濟、懲教結合理念等五個方面,分析刑事司法理念與實踐。
“慎刑理念與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緊密相關。寬嚴相濟重在嚴格依法辦理,裁判標準統一,寬嚴理據充分。要謹防片面強調從寬,甚至該罰不罰。”賈宇引經據典,列舉近五年的刑事犯罪數據及輕罪案件實例,分析慎刑理念在新時期刑事司法中的適用,以及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不同形勢下的不同側重點,“全面準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不僅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主要矛盾的調整、國際環境的變化、犯罪態勢的變動等,在具體運行中作出必要調整,還需要堅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統籌發揮刑罰懲治功能,實現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相統一的最佳效果。”
刑事案件關系生殺予奪,辦案責任“大如天”。由慎刑理念延伸開來,賈宇談到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理念,重點強調要嚴格落實刑事訴訟證據標準,“堅持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統一,關鍵要統一適用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確保偵查、起訴、審判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檢驗。”
“司法實踐中,既要定罪判刑,還要考慮社會治理。”談治罪,更談治理,講座中,賈宇結合涉眾型幫信犯罪的處理等實際案例,帶來評價“治罪”效果好不好的“治理”視角,“在辦案過程中,不能只盯著案件本身的處理,還需要深入剖析案件背后的問題實質,從制度機制上找原因、對策,推動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系統性解決。”
層層遞進的解讀,生動鮮活的案例,不時發出的提問,引起現場聽眾們的思考與討論。
聽課現場
“對在校法學生來說,如何理解‘從政治上看,從法治上辦’?”
“維護個案正義的同時,如何實現司法適用的統一?”
講座后,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興良、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車浩教授受邀參與與談,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郭靂教授主持與談。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郭靂教授主持與談
陳興良在與談中說,賈宇院長帶來的首講,從理念和實務兩個方面,讓我們對新時期司法實踐的情況有了深入了解。首先,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刑法理念和司法實踐的關系,理念超越現實、面向未來,對指導實踐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這次講座提到的慎刑理念,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對司法活動有重要指導意義。其次,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刑法理論和刑法實務的關系,要在刑法之上研究刑法、在刑法之中研究刑法、在刑法之外研究刑法,打通刑法理論的諸多面向,更好為司法實踐服務。最后,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三個效果”統一的問題,法官應有對社會公正感知能力和社會公眾共情能力,才能更好地在辦案中實現“三個效果”統一。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興良進行與談
車浩在與談中說,作為上海法院首批“教授工作站”的掛職專家,上海法院用這種柔性引才的方式,為專家學者提供更多、更靈活、更有特點的實體化研究平臺,依托這個平臺,我也與上海法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今天聆聽了賈宇院長的講座,特別是關于“三個效果”統一的理解,讓我獲益匪淺,也提醒我們,需要刑法理論層面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才能在司法實踐中擁有進一步追求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空間,關鍵是要加強法官的專業培訓。法學是實踐的學問,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對生活和人性不能紙上談兵、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要推進法學理論和實踐的貫通,在理論中積淀實踐,讓實踐反哺理論的發展。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車浩教授進行與談
在此次講座后,“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活動還將陸續在北京大學開展三次授課,分別聚焦民事審判、職業倫理、強制執行等主題,帶來司法實務的思考與交流。
系列巡講海報
第二位主講人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一級高級法官王光賢。他曾在知名高校任教多年,法檢系統履歷豐富,主編《上海審判實踐》等多套系列叢書,此次巡講將和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在新時代民事審判工作中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第三位主講人是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上海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一級高級法官席建林。作為上海法院審判業務專家,民事審判工作經驗豐富,理論研究成果豐碩。他將為大家解答,正義是如何在司法領域,從一個抽象概念逐漸變為人民眼中的現實。
第四位主講人是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二級高級法官葉偉為。他長期從事審判執行和司法理論研究工作,學術成果頗豐,他將以中西法律文化基因為切入點,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國式強制執行現代化的范式轉型。
聽聽首場講課現場的他們怎么說?
車 浩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進一步加強院校與司法機關的合作,攜手共同推進我國法治事業的發展
“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活動”,是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與全國多家法學院簽訂的合作框架內,具體落實和展開的一項新舉措。這項活動必將切實有力地推進理論與實務的貫通,促進高校與司法機關的深入交流,是落實兩辦《意見》聯合培養法治人才的重要一步。賈宇院長的講座系統地闡述了新時期刑事司法理念的應有面貌,結合多個真實判例,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上了一堂鮮活的法治課,也展現了他一貫倡導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研究風格。期待以此次講座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院校與司法機關的合作,攜手共同推進我國法治事業的發展。
陳思元
北京大學法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理解,在實習中實現知識升華
賈宇院長關于“新時期刑事司法的理念與實踐”的授課主題鮮明、立意深刻,鼓勵在校學生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投身于法律實踐,在學習與實踐中精準把握司法工作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同時,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切實增強對法治理念的認知與感悟。
作為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學生,我們應當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司法實務鍛煉,持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以及職業道德水平。在實踐中深化理論理解,在實習中實現知識升華,從而為未來投身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事業筑牢堅實根基。
袁 辰
北京大學法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
司法絕非是冰冷的條文適用,而是一種飽含溫度的公平正義的傳遞過程
賈宇院長所提及的慎刑理念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慎刑理念與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緊密相關,與其他諸多先進理念相互配合,共同構建起更加富有溫度的司法體系。在處理刑事案件時,我們絕不能僅僅機械地適用法律條文,而應全面綜合地考量案件的社會危害性,巧妙地將國法、天理與人情相融合,這一理念充分彰顯出司法絕非是冰冷的條文適用,而是一種飽含溫度的公平正義的傳遞過程。
作為新時代的法律人,我也會積極學習先進的司法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素質,為推動法治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李奕善
北京大學法學院2024級本科生
優秀的司法者不僅是法律條文的執行者,更是社會矛盾的化解者和價值觀的引領者
“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應以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賈宇院長的講座讓我深刻感受到刑事司法不僅是冰冷的法律適用過程,更是一門充滿人文關懷與社會智慧的學問。他通過一系列鮮活案例展現了如何在個案中平衡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比如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些案例讓我意識到:優秀的司法者不僅是法律條文的執行者,更是社會矛盾的化解者和價值觀的引領者。
講座中提到的“輿論壓力下的司法獨立”問題也引發了我的反思。賈院長強調“法不能向不法讓步”,但同時也需通過充分說理回應社會關切。這場講座讓我看到法律職業者的崇高使命,啟迪我們用專業能力傳遞司法的溫度與正義的力量。
高院供稿部門丨干培處、研究室(發展研究中心)
文字:張巧雨
攝影:王曉波、唐辰佶、郁玥
責任編輯:張巧雨
編輯:孫小敏
聲明丨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高院”公眾號
?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上海高院”公眾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