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司法創新賦能生態治理,
打造“懲治+修復+預防”
一體化生態法治屏障,
讓綠色法槌成為
護航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5月13日下午,上海鐵路運輸法院(以下簡稱上鐵法院)與徐匯區人民檢察院、徐匯區司法局、徐匯區生態環境局、徐匯區虹梅街道及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聯合舉辦合作簽約暨揭牌儀式,正式揭牌成立上海首個法治化營商環境生態司法創新基地、徐匯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基地及上鐵法院環境資源案件巡回審判點。上鐵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肖偉琦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徐匯區相關部門負責人,部分人大代表等參加活動。
法治化營商環境生態司法創新基地
該基地由上鐵法院、徐匯區司法局、徐匯區生態環境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聯合共建,旨在整合司法、行政與產業服務資源,通過建立包容審慎監管、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修復、巡回審判、綜合治理等機制,實施柔性執法,引導企業履行環保責任;加強綠色低碳技改抵扣賠償損失方式的推廣適用,助推困境企業綠色低碳轉型重生;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涉企環境爭議源頭治理,助力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徐匯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基地
該基地由上鐵法院、徐匯區人民檢察院、徐匯區生態環境局、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協同打造,基地設立生態環境損害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推廣碳匯認購、勞務代償等替代修復模式,動員企業參與低碳實踐;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跟蹤、監督、執行等常態化管理機制,依法依規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涉及的生態修復在基地內開展。
環境資源案件巡回審判點
環境資源案件巡回審判點設于徐匯區虹梅街道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上鐵法院將依托該平臺開展環境資源案件巡回審理,強化“以案釋法”功能,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示范引領效應。
人大代表點評
王育松
今天揭牌的基地將生態治理與營商環境建設統籌推進,一方面以精準指導劃定企業環保紅線,建立包容審慎監管清單,讓守法企業心無旁騖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異地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碳匯認購等多元化修復機制,讓破壞者轉為修復者,真正實現“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基地的成立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生態司法領域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不僅標志著多元共治的生態司法體系邁入新階段,更為徐匯區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城市治理樣本注入強勁動能。
供稿| 環資審判團隊 尹康妮
編輯| 黃詩原
▲點擊上方卡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