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待會兒再寫作業!” “爸,這個好難,你幫我做吧!” “知道了知道了,不要再催了!”
這些話是不是耳熟能詳?
一寫作業就磨蹭、一遇事就找爸媽、做事三分鐘熱度……從表面看,你也許會覺得是孩子“懶”,實際上,這是孩子內在動力不足的表現。
遇到這樣的時候,做父母的總以為催促能解決問題,卻其實結果往往越催,孩子越被動。這讓很多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真正的自驅力,不是靠外力推著走,而是需要從心底燃起的一團火。
如何點燃孩子心底的這團火?父母們,可以從這三件小事著手。
第一件事:
不再當“說明書父母”
很多內驅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到難題就會立刻喊“媽”,比如:做手工的時候不研究圖紙,總是問父母“下一步怎么弄”。
仿佛一只抬頭等著鳥媽媽喂食的小鳥一樣,直接伸手要答案。
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其深層原因在于父母“太全能”。我們習慣了當“百科全書”,生怕孩子走彎路,常常把知識嚼碎了喂給他們。
可這樣的指導教育就好比給孩子一張地圖,明明是希望孩子找到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最佳路徑,父母們卻替他們在地圖上標好了所有路線——看似省力,實則剝奪了孩子們的探索的樂趣。
沒有迷路的可能,哪來發現的驚喜?
不再當“說明書父母”,就要把探索權還給孩子。
我們不妨試著當個“裝傻充愣的家長”,當孩子對大自然的變化感到好奇,比如“為什么樹葉秋天會變黃?”
別急著科普葉綠素知識,而是反問孩子一句:“對呀,為什么樹葉在夏天是綠色呢?到了秋天就變黃色了呢?你去找找答案吧!”
留點懸念,孩子的好奇心才會發芽。
當孩子自己找到答案時,那種“我搞定了”的成就感,比父母直接告知強百倍。
知識不是喂進去的,而是挖出來的。
留白,是激發求知欲的關鍵——就像吃飯七分飽,孩子才會對“下一口”充滿期待。
第二件事
放下“滿分執念”
孩子考試95分,你第一句卻問:“那5分怎么丟的?” 孩子學騎自行車摔了,你就嘆氣:“別人早會了,你怎么這么笨?”
為人父母,總習慣拿“別人家孩子”當標尺,卻忘了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
苛求完美,等于給孩子套上隱形的枷鎖——怕犯錯的人,永遠學不會奔跑。
放下“滿分執念”,接納成長的毛邊。
作為家長,我們不妨把關注點從“結果”挪到“勇氣值”。
孩子拼樂高總失敗?那就夸夸他:“寶貝,你拆了三次重來,這股鉆研的勁頭像科學家!”
孩子考試粗心錯了題?那就捧捧他:“寶貝,錯題是你的寶藏,消滅它們你就是最大boss!”
家長要允許孩子試錯,孩子才不會畏懼失敗。
成長就像陶藝,最初的泥胚越揉捏越成型,但若怕沾手不敢碰,永遠只能是個土疙瘩。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有底氣在試錯中野蠻生長。
第三件事
成為孩子“心理充電寶”
孩子練琴時,你站在旁邊不停糾正:“指法錯了!”“節奏不對!” 孩子主動洗碗,你卻皺眉檢查:“碗邊沒擦干凈,算了算了,我來。
看不得孩子的不完美,父母總想當孩子的“糾錯儀”,卻不知否定就像沙塵暴,會掩埋自信的綠洲。
當孩子覺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對”,久而久之,就會干脆擺爛:“反正你說我不行,那我不干了!”
家長要進行身份轉換,從“監工”變“充電寶”,時不時給孩子信心充能。
比如,換個種方式夸孩子。
孩子練琴,錄下視頻告訴他:“媽媽想循環聽這段!”(孩子會彈得更起勁更認真哦)
比如孩子整理書桌時,拍張照發朋友圈:“我家小管家上線,比我收拾得還整齊!”(然后讓孩子看看獲得多少贊,他會表現更積極。)
正向反饋是精神上的“發電站”。
孩子從父母眼里看到的自己,會成為他未來的樣子。當他相信“我能行”,才會生出“我想行”的內驅力。
就像種子破土前,需要的是陽光而非狂風。
自驅力的本質,就是讓孩子做自己。
留點未知,讓他保持探索的饑餓感;
容些瑕疵,讓他在試錯中長出鎧甲;
多些掌聲,讓他的勇氣值持續滿格。
當我們學會放手、示弱、喝彩,終會發現:那個曾讓你操碎心的孩子,早已悄悄長出了自己的翅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